APP下载

武汉市文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18-07-26吴怀志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贸易服务

吴怀志

文化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是我国复兴“中国梦”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科教人力资本雄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借助国家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布局,创新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意义重大。

一、国内外文化服务贸易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1.国外的文化服务贸易经验

(1)美国。美国服务贸易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长期奉行文化自由,文化政策宽松;二是文化产业发达,总体规模庞大,文化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顺差①。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制定文化贸易发展战略,通过制定文化服务贸易立法和管理体制建设,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保障文化服务贸易。通过成立专门的服务贸易部门进行行政管理,建立了调研小组,为文化服务贸易进行产业规划和行业预测;还通过“市场准入”为贸易谈判的条件,要求他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政府对文化的资助主要是对于非营利性的文化领域的支持,依托对文化服务贸易的人才教育投入和人才引进,提升美国文化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美国将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在内的国际组织作为推动文化海外投资的平台输出本国的文化以及价值观。

(2)法国。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大国。法国在欧洲国家中最早成立了文化部,致力于推动国民优先接受法国文化熏陶。法国博物馆每月都设有免费参观日接纳公众参观,并对18岁以下公民全年免费开放。对法国文化的图书、电影、戏剧、音乐、艺术教育、历史遗迹等给予政府资助和奖励。2006年,法国外交部和文化部联合成立“法国文化署”,促进法国对外文化交流。

(3)日本。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日本的动漫产业、出版行业、电影业、游戏产业都是文化贸易的重点领域。日本对文化贸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财政补贴、财政援助、政府投资、建立财政基金以及政府主导的采购等。日本政府建立了日本进出口银行和开发银行,为文化产业提供便捷、低利率的贷款。日本政府还协助民间的团体和组织去世界各地表演日本的花道、跆拳道、相扑、茶艺、传统技艺等文化活动,扩大文化贸易影响。

(4)韩国。韩国推进“出口导向”文化产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文化产业发展。韩国于1998年提出 “文化立国”方针,打出“韩国文化世界化”口号。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规划,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保护电视电影法》等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政策保障。先后设立了“文化产业局”、“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支援中心”,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实行多种优惠政策,为游戏、动画等重点领域提供支持,对进驻文化贸易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甚至免除税务负担。2000年起韩国政府预算的1%投入到支持本国文化体育旅游和文化内容制作产业上。韩国政府还对本国文化产业实施幼稚产业扶持政策,从国家预算、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到文化产品海外制作费支援等措施,对文化产业进行大力补贴。

2.国内主要城市的文化服务贸易经验

(1)北京。一是举行重大活动宣传城市形象。二是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北京提供了技术平台。三是北京的历史文化沉淀也为北京文化贸易提供了贸易内容。四是北京市完善文化服务贸易的顶层设计。2016年4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 (京政办发〔2016〕17号),首次就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作出专项部署,进一步促进北京文化“走出去”,加快树立北京城市品牌形象。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京政办发〔2017〕14号)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文化贸易发展。五是创新文化服务海外推广模式。依托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六是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北京),促进国际版权贸易和跨境文化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中国 (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等文化领域服务贸易示范基地②。

(2)上海。一是完善顶层设计。2008年,上海市和商务部签署了《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合作协议》。2009年,上海市出台《关于促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并设立上海市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2014年,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本市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夯实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基础③。上海市委宣传部修订完善“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摸清了全市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三是聚焦重点企业,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体做大做强。组织全市39家企业和20个项目申报“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贸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是整合国内外资源,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推进合力。支持企业赴中东、非洲、欧洲等举办或参加国际知名文化贸易展会活动近50余场。五是推进会展通关监管服务便利化,实现国际展览品“统一报关报检、统一查验、统一监管、统一保管”,试点开展针对会展主承办及服务企业口岸签证备案资格申办服务,简化出入境办理手续。

(3)深圳。一是重视特色优势文化联通世界网络,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深圳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二是重视民营文化企业的文化贸易潜力,重视产业基地的集聚带动作用。三是长期坚持搭建文化贸易国家级平台,已连续多年举办深圳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会,是我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展会。四是基金扶持。2017年5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联合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证南山并购投资基金,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基金,总规模100亿。

(4)杭州。杭州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绝佳的文化土壤。杭州经验一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打造产业链。围绕阿里巴巴打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生态圈。二是培育一批具有杭州特色且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文化贸易重点项目。三是引导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四是搭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五是建立符合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特点的国际营销网络。

(5)成都。成都一是建设文化贸易交流平台。成都与文化部积极共建海外文化交流基地,打造“成都文化周”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二是建设文化贸易发展专区。加快文化保税区建设,争取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成都。三是突出重点产业及活动品牌④。2017年,成都市发布《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重点发展音乐、传媒等九大产业,推进实施“成都创意设计周、三国文化创意、大熊猫品牌营销”等重点文化项目,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文化产品。

3.国内外文化服务贸易成功经验的启示

(1)培育企业主体是发展文化服贸的核心。文化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是产业关键。龙头文化企业能够发挥对创新流、人才流、资金流的最大吸附能力。发展壮大本土龙头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对人才的吸附能力,是创新发展壮大文化服贸的最佳途径。活跃市场主体、特别是给予民营文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是推进文化服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

(2)营造产业生态是文化服贸发展基础。龙头企业发展有其优势,但是仅有龙头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着眼于产业生态的打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打造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文化服贸行业。这些小微企业聚焦独特的领域,或者拥有一定技术壁垒,代表着未来的风口。

(3)人才是文化贸易活力来源。各地文化服贸发展都将众多的智力资源视为发展关键,将优质智力资源、人才群体视为城市文化服贸发展的新鲜动力。同时,各地在留住人才的同时,还培养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以北上广深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水准最高。

(4)形象宣传是城市文化服贸名片。发展现代文化服贸,离不开宣传和品牌塑造。再好的项目不能为人所知就不能进入市场、创造价值。城市形象宣传是推介城市、树立城市良好形象的直接媒介,也是营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最佳方式。

(5)战略性产业(企业)保护是必要原则。纵观美、法、日、韩等世界文化强国,在培育文化服务贸易企业之初,都会通过财税、金融、产业政策、行业管理、市场准入、专业人才培育、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资助和保护;当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后,又通过倡导所谓自由贸易、文化多样性等旗帜要求国际开放市场准入。一旦在贸易全球化中遭遇他国政府和民众对本国“文化倾销”警觉和反感,或者本国文化产业等龙头企业可能遭遇外资并购时,本国政府立刻挥舞起贸易保护和国家安全的大棒进行施压、制裁和禁止。可见,对文化服务贸易等战略性产业实行政府扶持与保护是世界文化强国普遍采用的原则手段。各级政府都应在尊重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科学决策积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扶持本土文化服务贸易产业和企业发展壮大。

二、武汉促进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举措

1.优化文化产业规划布局

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优化“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

2.完善配套政策保障

研究修订《武汉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对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重点文化产品出口、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引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引进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总部,作了相应政策设计,支持引导汉派文化走出去。

3.大力实施文化招商引资

按照全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总体部署,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国家战略,先后举办了武汉文化产业招商(北京)恳谈会、(深圳)座谈会、霍尔果斯交流会、美国托尼奖中国合作洽谈会、斗鱼嘉年华招商见面会、上海China Joy交流会,吸引一批外向型产业项目落户。好莱坞影视基地、时尚创意小镇等项目前期选址工作稳定推进。积极争取美国顶级演艺奖项“托尼奖”评选环节与武汉合作,促成市文化局与托尼奖中国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4.打造外向型媒体平台

支持九派新媒体落户东湖开发区。举办中国首届主流新媒体高峰论坛暨新媒体和自媒体合作高峰论坛。推进市属新闻媒体单位融合创新发展,支持长报集团打造新型“长江日报”APP,增加视频在线同步直播和在线智能答复系统,推动武汉广电建设移动互联网“见微直播”等融媒体项目。以2017年国际渡江节为契机,启动城市形象宣传内容集中制发平台“搜奇武汉”平台,展现渡江节盛况和长江主轴美景。

5.推进申报世界创意设计之都

按照打造“创意设计”之城的要求及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制定《武汉市申请加入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及申报设计之都工作方案》和《申报设计之都动员大会方案》,完成申都工作宣传片拍摄制作工作。

6.扶持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

支持艾立卡电子等外向型文化企业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开发推出“音效设备国际商务推广与互动体验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音效设备国际化商务推广与互动体验平台的网络平台。支持江通动画策划出品具备中华文化元素题材的原创动画片,输出到国际播映市场,将原创动画片发行到国外。

7.搭建外向型活动平台

2017年上半年,武汉市共组织了22批团组、163人次赴海外执行对外文化交流任务。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平台,相继举办了武汉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和第十一届法国音乐节及第四届“中南剧场国际戏剧演出季活动·暖场演出活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举办国际化文化交流盛会,支持斗鱼公司举办首届武汉斗鱼嘉年华。

8.优化投融资体系

集中打造专项资金、投资基金、风险池基金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式,启动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认定工作。优化投资基金实体化运作机制,发挥武汉文化产业基金的扶持引导作用,成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公司,积极筹备组建子基金。优化风险池基金常态化运行机制,出台《武汉市文化企业信贷风险池基金实施办法》,截止2016年底汉口银行共为20余家企业完成信贷审批,已放贷合计3580万元,缓解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优化社会资本投资引导机制,经过政策性资金引导和优惠政策吸引,成功引进北京联创文化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积极引进张艺谋红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三、武汉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武汉市的文化服务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光谷高新区,龙头企业主要是以艾力卡电子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及技术标准输出贸易,以华科大出版社为代表的传统图书、版权贸易,以江通动画、两点十分、海豚传媒为代表的动漫影视服务外包、原创IP合作、版权输出贸易,以传神信息为代表的基于语言服务的文化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所属行业涉及动漫影视、图书出版、文化制造、贸易平台等多个领域,基本涵盖了文化贸易的核心内容及上下游产业链。2016年全市文化和娱乐服务贸易进口1548.19万美元,出口1776.66万美元,进出口额占全市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31%。此外,在旅行、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门类中也含有部分文化产业贸易的内容。武汉文化进出口贸易总额整体上不大,但增速达到50%,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016年武汉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单位:万美元)

四、武汉文化服务贸易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1.武汉文化服务贸易的主要特点

综合对武汉重点文化服务贸易企业的信息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武汉的文化服务贸易企业有不少共同特点。一是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资产经营状况良好。二是重视自主创新,拥有丰厚的知识产权积累。三是经历了从低端服务外包,到原创深度开发及国际合作的过程。四是经历从接入国际规则,到主导国际标准的过程。五是积极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初见成效。六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寻求发展契机。

2.武汉文化服务贸易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文化服贸体量规模不大。2016年全市文化和娱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31%。与我市其他服务贸易相比,文化服务贸易体量规模不大。武汉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竞争优势较弱。总体来看,我市文化外贸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集中程度低、规模小,缺乏大规模、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外贸企业。

二是文化贸易产品及服务创新不足。武汉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本应是文化服务贸易的富矿。但对武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不够,一些潜在的文化资源尚未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优势。文化产品的艺术精致程度尚有欠缺,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同时,文化融合发展水平不高,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性、适应性有待增强。

三是缺乏专业的文化服贸推介平台。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贸易竞争,不少本地企业单兵作战,但收效甚微。我市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有影响性的展会,大多依托中央或上海等先进地区的第三方组织执行。省内缺乏专业性的服务机构或国际领军性的大企业,缺乏国际沟通的载体和平台。不少企业呼吁建立各类专业文化贸易推介服务平台。

四是文化贸易外部环境严峻。世界贸易组织最新贸易展望报告中将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下调到1.8%-3.1%之间,意味着全球贸易仍将难以回暖,不确定因素增大,文化外贸也难以独善其身。美国、印度等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文化服贸也有不利影响,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呈全球性的结构调整和转移,大陆市场呈下滑态势。

五是文化服贸成本上升。纸张、物流与国际交通运输成本均有增长,用工成本急剧上升,使企业整个运营成本上升。另外,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升值,使得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以及产品销售利润增长乏力。

六是文化贸易相关人才相对匮乏。我市文化贸易和经营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国际劳务合作、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咨询、信息、金融、保险、技术服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就更加稀少,高质素文化贸易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武汉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个别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但为此投入较大,缺乏更精准的政策支持。武汉的薪资水平和城市环境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七是文化贸易投融资环境有待优化。武汉的文化贸易企业在开发原创品牌时,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以往通过服务外包业务来支撑原创项目。但是,外包制作周期紧、投入人员多,在整个外包制作周期中资金周转压力较大。与国外相比我市目前还不能用“海外制作服务合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银行信贷因行业风险管理制度限制无法对文化企业提供充足资金保障,文化类基金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相对较少、还不发达。总体而言,武汉文化贸易的融资环境有待优化。

八是文化服贸行业协会相对缺少。针对文化贸易领域的投融资、人才培训、信息联通等领域的中介组织相对匮乏,还没有形成对文化中介组织的合力,中介组织的策划、运作能力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尚有差距。

九是文化贸易的“走出去融进去”还需磨合。在学习适应外国文化、法律等规则,我市的文化贸易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

十是文化贸易发展政策不健全。文化出口项目审批的过程繁琐、政策优惠幅度不大、在文化贸易中遇到的各种相关问题只能按照 WTO的相关规定,缺少来自国家法律及地方措施的保护及援助。同时,文化贸易统计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海关系统缺乏专门的文化服务贸易统计门类,也缺乏定期分析梳理、发布公示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创新发展武汉文化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标北、上、广、深等国内文化服贸一线城市有益做法,瞄准未来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聚焦武汉文化服贸的发展短板,建议未来一段时期从以下方面发力。

1.优化发展战略顶层设计

为促进武汉经济和就业增长,应优先考虑对文化服务业提供大力支持,以增强文化服务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出口,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在管理体制上,设立高层级的文化服务贸易管理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进行行政管理。重点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相关政府部门向社会咨询机构购买研究报告和调研评估,加强行业指导和风险评估,为我市文化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宏观产业规划和预测,从而针对国内外经贸形势变化适时推出相应的政策并积极加以推动落实,提升我市文化服务贸易产业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鼓励文化内容创新

支持传统手工技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会展相结合,鼓励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企业以项目合作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以原创为重点,支持代表中国优秀文化、武汉地域文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版权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重点扶持具有特色的影视、出版、演艺、动漫、游戏、软件、网络文化等领域版权出口。支持依托语联网发展文化贸易语言服务体系,推动语言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标准化,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文化贸易语言服务。

3.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

以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成长型企业及园区,适时开展相关园区、企业评定工作。鼓励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支持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招商,引进国际上知名文化企业落户武汉,以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带动本区域内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引入先进的产业理念和资源。

4.加强国际文化营销网络建设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承载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文化服务贸易占比。支持企业参加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香港国际影视节、法国戛纳影视动漫节、米兰国际设计周等展会,推动文化企业开展境内外交流。争取省部级文化服务贸易的交流展示交易节会落户武汉。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举办国际时装周、工业设计周等特色节会,提高武汉文化贸易的知名度,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建立文化服务贸易综合性的平台,加强信息互通,抱团走出去、引进来,促进本地文化资源与国际接轨。鼓励文化企业搭建各具特色的海外营销平台及网络,支持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文化经纪公司、产品经营机构、营销机构等。促进国际版权贸易和跨境文化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跨境支付、政策咨询、产业分析等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5.创新文化服贸金融服务

探索适合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信贷产品,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银团贷款、联保联贷等业务。积极探索扩大文化企业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保险业务,探索研究推出更多、更便捷的外贸汇率避险险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积极向国家、省争取服务贸易专项资金,用好武汉外贸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际市场开拓、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训等。落实武汉市文化企业海外参展补助政策。创新优化总部经济、增产扩效、地方贡献、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奖励兑现政策。优化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文化企业信贷风险池基金运作机制。鼓励设立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服务贸易发展。

6.强化文化服贸人才集聚

加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鼓励高等学校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并与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开展服务贸易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人员培训。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专业人才中介机构,加快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文化企业聘用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的,可参照“城市合伙人”、“黄鹤英才”、“3551人才计划”等本市相关政策予以奖励。

7.健全文化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建立和完善文化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市统计局、海关等部门联合开展信息梳理,定期发布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权威性。探索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逐步开展重点联系企业数据直报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统计分析和运行监测水平。

注释:

① 张希坤:《美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对外经贸》2013年第3期。

② 武晓荣、乔东亮:《世界背景下北京文化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③ 李宇宏、张显东:《上海浦东新区服务贸易发展及创新突破实践》,《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④ 曾燕:《关于成都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思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贸易服务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贸易统计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贸易统计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