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肽注射液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8-07-26牛素玲
夏 凯,牛素玲,王 楠
骨折中下肢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亦是常见骨折类型,改善骨代谢和患者的局部微循环是治疗骨折、促进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愈合过程是机体组织的自我修复过程,手术治疗可固定骨折断端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创造有利于骨折愈合的环境[1]。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部分患者治疗后依然存在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的情况,降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2]。因此,在手术的基础上通过药物辅助治疗改善肢体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骨肽注射液因含有多种骨代谢活性肽,可调节钙、磷代谢和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增加骨钙沉积,进而加速新骨的形成,临床上也用于抗感染、镇痛、防止骨质疏松,但关于下肢骨折的研究资料较少[3]。因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下肢骨折患者使用骨肽注射液对骨折愈合效果的影响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20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60例术后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常规组),60例术后加用骨肽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常规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1~78岁,平均55.4岁;左侧32例,右侧28例;骨折后至手术时间(2.2±1.8)d。治疗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9~79岁,平均54.6岁;左侧30例,右侧30例;骨折手术时间(2.5±1.5)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侧分布、骨折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纳入、排除标准[4]
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下肢胫骨骨折;(2)患者年龄19~79岁;(3)具有明确的创伤史;(4)均为新鲜骨折;(5)在笔者医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6)均为闭合性骨折。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2)重度骨质疏松;(3)陈旧性骨折;(4)开放性骨折;(5)伴有严重的组织缺损、骨缺损、神经及大血管损伤。
3 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及微创内固定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患肢止血后骨折复位,清除植骨块,牵引下复位置入9孔LISS-DF系统(Mathys公司生产)进行锁钉固定。
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骨肽注射液治疗,骨肽注射液(江苏恒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45839211)20mL+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每天1次,持续治疗2周[5]。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分别于术前、术后1、3、7、28d取患者静脉血5mL,离心后取血清,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骨保护素(OPG)、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IC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术后1d及28d比较血清ALP、BGP、OPG、β-CTX、PICP差异;术前、术后3、7d比较血清IL-2、IL-6、TNF-α差异。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7、14d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进行评价]、肿胀程度评分(1分,切口周围轻微肿胀;2分,肿胀明显且皮纹消失;3分,肿胀严重,患肢出现不适和张力性水疱)、骨折愈合时间[6]。
5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VAS评分、肿胀程度比较
治疗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8±2.0)周显著短于常规组的(10.7±2.2)周(P<0.05);治疗组在术后3、7、14d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比较
与本组术后3d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2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术后1d,两组患者的血清ALP、BGP、OPG、β-CTX、P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治疗组的血清ALP、BGP、OPG、PICP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β-CTX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L-2、IL-6、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治疗组血清IL-2、IL-6、TNF-α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讨 论
下肢骨折较为常见,现阶段临床对下肢骨折的重视程度较高,关于骨折愈合的研究也较多。石膏固定和外展架具有较好的骨折愈合疗效,但经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骨折愈合期间生活质量较低,因而绝大数下肢骨折患者对手术治疗较为青睐[7]。内固定术是常用手术方法,可显著减少石膏佩戴等相关外固定器具的使用时间,进而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骨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出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骨折的愈合过程是一种自体恢复的过程,其愈合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骨细胞代谢情况和骨折部位的血供均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8]。目前,即使通过内固定术治疗后还需要较长时间才可满足愈合标准,进而正常行动,因此在骨折内固定术的基础上辅以相关治疗,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必要性。
骨肽注射液因含有多种骨代谢活性肽,可调节钙、磷代谢和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增加骨钙沉积,进而加速新骨的形成,临床上也用于抗感染、镇痛、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修复[9]。Clynes等[10]研究证实骨肽注射液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的效果。彭宗生等[11]研究还发现骨肽注射液中营养因子还可改善皱纹组织的血流供应,增加骨折周围的营养进而发挥减轻肿胀和疼痛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8±2.0)周,显著短于常规组的(10.7±2.2)周(P<0.05);治疗组在术后3、7、14d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该结果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骨折愈合情况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重建患侧肢体正常的活动功能是骨折治疗的最终目标,骨肽注射液在消除患者肢体肿胀、减轻患肢疼痛的同时,不会增加切口引流量和局部出血量。
骨折愈合过程中,成骨细胞被大量激活,促进骨形成,骨代谢比正常生理条件下更为活跃,进而为骨折断端的愈合创造有利条件[1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多种成骨标志物和破骨标志物的含量出现改变,因而通过骨代谢标志分子含量的测定可有效反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代谢情况[13]。BGP是成骨细胞中特异性分泌合成的非胶原蛋白;PICP是骨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胶原成分,两种蛋白含量可对成骨细胞的活性进行准确反映[14]。β-CTX是骨吸收的重要标志物,常被用来评价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其水平的上升可说明骨吸收过程不断增强,不利于骨折愈合及骨形成[1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8d,治疗组的血清ALP、BGP、OPG、PICP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β-CTX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使用骨肽注射液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骨代谢情况更佳,间接说明骨折愈合效果更好。
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7d,治疗组的血清IL-2、IL-6、TNF-α低于常规组(P<0.05)。IL-2、IL-6、TNF-α均为研究较多的炎症因子,3种因子在治疗后水平下降也说明了下肢骨折患者使用骨肽注射液有利于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为骨折愈合提供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使用骨肽注射液有利于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肿痛程度,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