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层”视角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2018-07-26达,石云,刘

茶叶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物态茶马茶艺

张 达,石 云,刘 青

(1.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科学系,河北 三河 065201;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茶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千百年来,国人在采茶、制茶、泡茶和饮茶的习俗中,逐渐形成了以茶为载体的底蕴深厚的中国茶文化。按照文化学理论,文化内部结构的形成有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1]。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以茶业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为代表的物态文化阶段;以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为代表的制度文化阶段;以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如茶俗、茶艺和茶礼为代表的行为文化阶段;以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美学情趣如茶道、茶理为代表的心态文化阶段。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得益于茶所承载不同功能及所蕴含的精神、思想与意义。

湖南省安化县境内地形地貌独特,黑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进行茶旅文化的资源禀赋。将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放入文化的四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进行解析与梳理,根据茶文化资源的文化层属性,提出针对性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举措,对探究安化黑茶文化内涵、提升安化黑茶旅游文化品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安化黑茶文化资源背景

1.1 安化地形地貌对种茶的适应性

安化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位于资水中游,湘中偏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峰峦挺拔、溪流纵横,资水两岸的山体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成的土壤,土质肥沃,多主弱酸性,养分含量较丰富,森林覆盖率76.51%。山脉延绵,云雾缭绕,茶树山崖水畔。如《茶经》中“上者生烂石”所述,安化最宜生好茶,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非常有利于茶树的栽培与茶园的形成。

1.2 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

安化黑茶源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曾经丝绸之路不远万里,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唐朝时期,“茶”作为文字开始出现,某些茶区茶叶亦出现规模化生产。公元935年前后,毛文熙著《茶谱》记载:“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其中色如铁的茶可能就是最早期的安化黑茶。公元1524年,‘黑茶’一词出现。前朝的湖南安化《明史·茶法》记载,明清540多年安化一直是中国黑茶的中心。黑茶主销的边疆地区的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说明了黑茶已经成为那里的生活必需品。朝廷也曾御定安化黑茶为官茶,并实施以茶治边的政治策略。2015年5月5日,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办,安化黑茶一路高歌,昂首挺进了世界博览会,入驻联合国馆、易趣馆和湖南馆。如此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及其珍贵的收藏价值奠定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 文化层视角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探析

2.1 安化黑茶的物态文化层资源分析

安化黑茶物态文化遗存包括:古茶园、古茶市、古茶碑、古茶亭、古茶馆、近现代茶厂等。

安化县具有悠久的植茶历史,古茶园在县内分布有多处。如:建于明清时期的高马二溪古茶园、清代的唐溪古茶园和白茅溪古茶园。明末清初,晋、陕、甘、鄂诸省茶商纷纷到安化设庄开行,收茶制茶,以至县内资江沿线茶庄、茶行鳞次栉比,形成了黄沙坪、唐家观、江南、小淹等诸多茶叶集市,盛时安化茶叶年产销可达15万担。县内黑茶从最初的茶马交易,继而发展成生产、制作、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经营链。而历代政府对茶叶施行的许多政策、措施,往往通过禁碑、条牌的形式进行公布。这些禁碑、茶碑文,是当时执政者为加强管理,禁止掺假短秤及越境私贩等不法行为的记载。茶碑为安化黑茶、红茶生产和贸易的规范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化黑茶的漫长历史,也造就了安化独特的“茶碑”文化。

安化建茶亭历史悠久,也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如唐市兴隆坡古茶亭,是安化明清时期茶商捐建的众多茶亭中的典型代表。茶馆在县城东坪、江南、梅城、平口等镇且发展较快,现已有100多家茶馆,其中“古泉春”、德和缘茶庄、安化黑等茶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茶馆既是安化茶文化的传播、传承平台,也是安化茶业繁荣的象征。同时,历史时期安化县有众多的茶厂,迄今仍保留有一些旧时茶厂或遗址。如:安化茶厂(省保)、白沙溪茶厂。

2.2 安化黑茶的制度文化层资源分析

茶文化制度文化层面是指历史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以茶为中心的法规、规章、制度。通过安化的“茶叶禁碑”,“八禁茶碑”等碑刻的碑文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安化黑茶市场的有关规章制度。为确保安化黑茶的质量和信誉,维护茶农和茶商的利益,历代政府重视对安化黑茶的保护和管理。明万历年间,就有一部黑茶贸易章程,颁布遵行,视为湖南茶事的规约之始。清雍正八年(1730年10月)专立苞芷园茶叶禁碑。清乾降二十一午(1756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定安化引茶章程。清乾隆时湘抚陈义恭奏立章程,“旋令安化岁输贡茶”,规范贡茶管理;“文化且知多,锋年于谷雨节历,例须亲柞沿资江一带,弹压茶巾”。滔嘉庆年间,安化县知事刘冀程,禀请颁发库秤,铸成铁码,归包时,每包重量始有规定……,禁“营私舞弊”。清光绪二十九年《安化九乡茶规》和民国八年(1919年)《东坪镇吉祥寺前立黑茶禁牌》规章的订立与施行,规范了茶农、茶贩、茶行、茶商等人的行为,确保了安化黑茶的好品质,使安化黑茶在西北等地声誉远扬。这些规章制度的确立,不仅对安化黑茶这一品牌的保护、提升起了积极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除茶碑所载黑茶之章志,历史上还有茶引制度。有“甘引”、“陕引”之分。“甘引”茶叶色黄,叶质较粗,多为四级原料,篾篓踩成大块,包重90 kg,运往陕西泾阳压制厌饵砖,数量占3/4以上。清·陶汹《咏安化茶》诗:“黄茶号晚出,味厚办非劣。”所以西北各民族喜爱饮用。“陕引”茶叶色黑,叶质较嫩,经过筛分加工成各种散茶成品(天尖、贡尖、生尖等)。《行商遗要》,记述了在安化晋茶商经营茶业的商德和诚信。

2.3 安化黑茶的行为文化层资源分析

茶文化行为文化层面主要包括制茶工艺、茶俗、茶艺(道)、茶礼、茶书、茶歌、茶谣、茶戏、茶诗、对联等。

安化黑茶拥有独特的加工工艺,为黑茶的特异品质提供保障。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安化千两茶及茯砖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安化茶俗之中,擂茶制作用料很讲究,农家在制作擂茶时,都是选用自家的上好茶叶,按—定比例加入大米、绿豆、花牛、芝麻和甘草、艾叶等中草药,或一般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茶叶,也有加入山苍子、生姜的,放进陶制土钵(又叫擂钵),用茶树做成的圆头木棒(又叫擂槌),加少许水细细地研碎,磨成泥状后,然后冲入滚开水即成,或放水煮开。这是纯正的擂茶制作,是香气四溢的农家擂茶,是货真价实的绿色饮料。而主要特色茶艺包括茯砖茶茶艺、天尖茶茶艺和千两茶茶艺。茶歌有“安化千两茶号子”、摘茶歌、采茶情歌、十二个月采茶歌、踩茶歌等。

2.4 安化黑茶的心态文化层分析

茶文化心态文化层面包括茶道、茶理、地方精神等,这是黑茶文化的升华。其中,以茶马精神最具内涵。

茶马古道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大型商贸交通体系,并以茶文化作为其独特的个性,包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安化茶马古道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山区兴盛茶叶贸易活动的缩影,也是记录古梅山地区民俗风情的文化长廊(见表1)。其中所蕴含的茶马精神,包括纯朴自然的性格、百折不挠的意志、诚实守信的作风、自强不息的精神。

表1 安化茶及安化茶马古道发展历史

3 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举措

根据茶文化资源的文化层属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化黑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3.1 整合物态文化层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构建一体化茶旅文化空间发展格局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2-6]及安化黑茶文化资源禀赋,初步构建物态文化层资源建设导向体系(见表2)。

参考安化黑茶物态文化层资源建设导向,通过集成研究,初步采取以下相关举措:

3.1.1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通过安化茶产业、茶文化的系统开发,打造茶旅一体化品牌,以观光茶业、茶马古道、茶镇茶市为平台,实现茶旅融合发展。定期举办黑茶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著名学者、企业精英、茶艺专家、国际友人交流茶文化。定期举办“中国黑茶节”。开展群众性茶文化活动,开展黑茶文化系列讲座,在安化黑茶博物馆、黄沙坪古茶市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

3.1.2 资源整合,项目带动 以东坪、黄沙坪、江南、洞市为重点建设古茶市。以资江沿线黑茶文化旅游景区、高城茶马古道、“千两茶”观光旅游区、黄沙坪茶文化休闲旅游区、唐溪生态茶园观光旅游区为重点打造黑茶文化旅游资源网络体系。同时抓紧修复好一系列民俗村、风雨廊桥、刘家大院、木孔土塔、安宁古道、陶澍陵园等文化遗存,打造安化黑茶文化品牌。为提升黑茶品质,需要对安化黑茶学校的改造提升,新建茶产品加工演示车间和茶艺培训中心。

3.1.3 茶旅一体空间发展格局 规划构建“一带四区”的茶旅空间开发格局。四大旅游区互为补充、彼此呼应,构建黑茶文化旅游总体格局。

表2 安化黑茶物态文化层资源建设导向

图1 安化“茶旅一体”空间结构示意Fig.1 The indic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Anhua “Tea Brigade”注:来源于《安化黑茶发展规划2015-2020》

“一带”——资江观光旅游带:以资江干支流和S308线作为主轴线,将沿线山水风光、观光茶园、茶企茶市连接起来,将文武庙建筑群、刘家大院、木孔土塔、安宁古道、陶澍陵园等有机融入黑茶文化之旅。“四区”是指东坪、茶马古道、西部、东部旅游区。

在通常意义上讲,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直接的物态文化,更替变化的节奏较快[7],安化黑茶物态文化层资源梳理,既是对黑茶文化遗产的实体保护,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依托。

3.2 挖掘制度文化层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引导茶文化健康发展

通过对“茶叶禁碑”等这些规章制度的确立,不仅对安化黑茶这一品牌的保护、提升起了积极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安化黑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高度重视安化黑茶品牌的维护,从自我维护、法律维护和经营维护三个方面入手,确保“安化黑茶”、“千两茶”、“阿香美”、“黑美人”等品牌经久不衰、青春永驻。自我维护方面,加大茶园改造力度,提高原料品质,确保黑茶优质、稳定、高产;规范黑茶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通过原产地标记认证、辨伪知识宣传、包装独特设计等方式,加强黑茶品牌保护。法律维护方面,加强品牌商标注册保护工作;加强对商标标识的印刷、使用和专用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提高黑茶从业人员的品牌保护法律意识。经营维护方面,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推动品牌创新;通过质量的维护、文化的挖掘,维持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以差异化策略为重要途径,开展黑茶产品的再定位。从而引导黑茶文化的健康发展。

制度文化较物态文化而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深入挖掘安化黑茶制度文化资源,既是对其黑茶文化规范发展的约束,也是引导黑茶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石。

3.3 梳理行为文化层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传承茶文化的深度内涵

通过安化黑茶行为文化层资源的梳理,结合存量研究[8-9],构建安化黑茶行为文化层资源建设导向体系(见表3)。

参考安化黑茶行为文化层资源建设导向,通过系统思考,初步采取以下相关举措:

3.3.1 创新安化黑茶茶艺 黑茶茶道包括黑茶品评技法、黑茶艺术性冲泡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在传统茶艺(道)基础上,创新安化黑茶茶艺(道)是对安化黑茶文化的弘扬,是使安化黑茶资源由单纯的茶饮上升到艺术层次的重要途径。安化在打造本地品牌茶馆时,需融入当地特色的茶文化,着重打造黑茶起源地特色茶馆。可以茶马古道作为依托,在茶馆装潢、茶具、茶馆从业人员的服装设计上塑造本地特色,营造各具特色的品茗环境;重点推出安化千两茶表演型茶艺、湖南黑茶待客型茶艺,丰富黑茶茶艺表演形式;突出茶艺(道)的地方特色,打造茶文化氛围浓郁的茶艺服务,并配合安化黑茶产品的市场推介,积极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艺、茶道的交流演示活动,诠释安化黑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扩大国外消费群体。同时注重茶具的设计与制作,黑茶茶具应体现自身的悠久历史与地域优势。黑茶茶具的设计、造型与制作,第一要富有湖湘文化特色,如弘扬长沙窑的古老工艺。第二要富有茶类特征。

表3 安化黑茶行为文化层资源建设导向表

3.3.2 规范安化茶语文化 茶语是介绍及说明茶的独特语言文化。安化黑茶需创新企业茶语文化,企业根据市场调研情况,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包括:①消费者定位,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收入、教育背景、生活形态等;②品牌定位,包括产品的人性化描述、形容词、产品特征、品质与价格、地域特征、口味、企业联想、人物联想、品牌感觉、顾客感受等;③产品定位,包括形态路线、价位和包装;④竞争定位;⑤通路策略;⑥推广策略等。这样,通过创作优雅的企业茶品牌名称、广告性茶语,宣传企业产品,扩大产品市场。茶品牌名称、广告性茶语也可以适时针对社会、市场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既保持企业传统茶语文化,又能焕发企业茶语文化新意。开发旅游茶语文化,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以及茶企可以围绕凉茶铺、茶楼、茶叶市场做一个茶主题的开发策划,让广大的游客通过一杯凉茶、一次早茶、一斤茶叶,领略体验安化真正的茶俗、茶礼、茶情,通过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特色饮食服务,让广大游客成为安化茶企和茶文化的免费宣传者。可以制作旅游宣传片,宣传茶语文化。宣传片可将茶故事、茶俗语、茶习俗、茶诗文等融于一体,把街头独立的凉茶铺、人声鼎沸的茶楼、清香四溢的茶叶市场、宏大气派的茶叶博览都囊括其中,使贩夫走卒、逸民志士、名流学者、文人墨客汇聚一堂,集观赏性、趣味性、实用性、科普性于一体。

3.3.3 打造安化黑茶影视文化 安化黑茶影视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电视剧《菊花醉》的成功拍摄。该剧由著名导演张纪中指导制作,怡清源茶公司为战略合作伙伴,2012年在国内隆重上映。《菊花醉》以安化黑茶为线索,展现了清朝湖南黑茶鼎盛时期的辉煌历史。该剧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怡清源为《菊花醉》制作了专版定制安化黑茶,成为《菊花醉》得力的宣传品。不少人通过这出戏,更深入地了解安化黑茶。让《菊花醉》成为新的黑茶品牌,进行适度宣传。保留或模仿《菊花醉》中的部分传统场景,如茶庄、茶楼等,作为旅游点。制作《菊花醉》中有特色的茶具等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增加《菊花醉》故事的呈现形式,如改编为电影、歌剧、音乐会和动漫等。继续拍摄《菊花醉》续集。

行为文化层面是物态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状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文化资源中行为文化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是传承黑茶文化重要的内容。

3.4 凝聚心态文化层,升华茶马精神

在讨论心态文化诸问题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又要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到心态文化层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自己的构成要素,不同要素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有内在关联[10]。安化黑茶心态文化层面资源核心要义为茶马精神。作为历史遗存,茶马古道既不是纯粹的古代商贸印迹,也不是单纯的文化符号,它有着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11]。当然,心态文化层次体味往往需要游客去解读,需要旅游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可以适当的开发茶马古道体验,设计合理路线重走茶马古道,了解古道历史,欣赏沿途风景,感受茶马精神。以茶马精神为凝聚体的安化黑茶文化核心思想,是辛勤耕耘的劳动者“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写照,具有相对顽强的稳定行和延续性,如何升华和弘扬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4 展望

文化本就是一个实现过程,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这个机体既具有历史的遗传性、稳定性因素,同时又具有时代的变异性、革新性因素[7]。按照文化层视角梳理安化黑茶文化资源,使得文化资源得以系统、层次的展现,维持文化生态有机体的稳定和革新。对于安化黑茶整体文化层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同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安化黑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网络对接,利用大数据来做好分析与决策,将安化黑茶的物态文化资源精准布局、合理开发;制度文化资源科学利用,健康发展;行为文化资源提升品质,广为传承;心态文化资源不断凝练,积极发扬,从而将安化打造称为“中国黑茶文化之乡”。

猜你喜欢

物态茶马茶艺
物态变化真奇妙 熔化凝固常见到
“物态变化”知识拓展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物态变化』易错警示
茶艺
茶马古道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
骑行“茶马古道”
第三章物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