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效果分析
2018-07-26李喜亮刘贵会陈春
李喜亮 刘贵会 陈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传染性疾病,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临床上需针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积极治疗, 而在其治疗过程中, 为确保其治疗效果, 有必要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1-3]。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方法及效果,为此, 针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 并观察和分析其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8个月~12岁,平均年龄(6.79±3.26)岁。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明确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资料保存完整。
1.2 方法 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 具体如下:①基础护理:对患儿实施呼吸道隔离, 减少探视、陪护, 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温度、湿度控制在适宜水平,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并尽可能减少噪音, 保持病房安静, 使患儿得以卧床静养[4]。②心理护理: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工作, 向患儿家长说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其耐心讲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治疗和护理要点, 并告知患儿家长关于家长配合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使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同时, 对患儿进行安抚, 鼓励患儿, 尽可能使其放松, 减少哭闹。③皮肤护理:严密观察患儿皮肤状况,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将患儿指甲修剪平整, 尽可能控制其搔抓皮损处, 必要时可采用地塞米松乳膏外涂, 并为患儿准备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 勤换洗。④发热护理:指导患儿家长学会物理降温, 如冰袋降温、温水澡, 对患儿的体温进行密切监测, 并增加患儿的饮水量, 必要时可采用药物降温。⑤用药护理:在患儿用药治疗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密切观察输液速度, 以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避免药物外渗[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比较护理前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浓度、家长心理状态及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 其中,临床疗效划分为痊愈、好转、无效,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实验室检查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均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可见好转, 实验室检查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均降低;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未见好转[6]。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心理状态评分包括焦虑评分、抑郁评分, 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 满分均为100分, 得分越高, 说明患儿家长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7];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由患儿家长打分,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说明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患儿经治疗后其病情均有好转, 其中痊愈19例、好转11例, 无治疗失败病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 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护理后, 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浓度明显低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 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高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2。
表1 30例患儿护理前后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浓度比较( )
表1 30例患儿护理前后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浓度比较( )
注:与护理前比较, aP<0.05
时间 白细胞计数(×109/L) 异型淋巴细胞浓度(%)护理前 15.24±8.49 17.81±7.92护理后 4.59±2.35a 9.76±4.51a t 6.622 4.838 P 0.000 0.000
表2 30例患儿家长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比较( , 分)
表2 30例患儿家长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比较( , 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 aP<0.05
时间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护理前 52.37±9.24 51.78±9.75 75.46±10.29护理后 43.18±8.05a 42.04±8.32a 87.94±12.58a t 4.107 4.162 4.206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现阶段, 临床上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采取抗病毒药物治疗, 可对病毒多聚酶进行抑制,阻断病毒DNA链的延伸, 进而阻断病毒复制, 但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因素, 可能会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产生干扰, 故还需对其实施护理干预[8-10]。本研究旨在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 本研究中患儿的护理方法经总结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发热护理、用药护理, 其中, 基础护理主要是针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住院环境予以改善, 实行呼吸道隔离制度,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叉感染;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患儿进行安抚, 并对其家长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解决, 使患儿、患儿家长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皮肤护理主要是针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护理, 有利于促进皮损好转;发热护理主要是针对患儿体温予以降温处理, 可有效缓解其发热症状;用药护理主要是针对患儿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有利于减少药物副作用[5]。
本研究发现, 30例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 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护理后, 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浓度明显低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 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高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有利于保证其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 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还可有效改善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知识知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