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青年脑梗塞临床分析

2018-07-26侯佳君

医药前沿 2018年23期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常规

侯佳君

(乐山老年病专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就是脑梗塞,主要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该项疾病逐渐趋向于年轻化,相应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对脑梗塞患者应该做到早预防、早检查,在发现疾病时要及早加以治疗。为分析中青年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本院展开相关研究,如下。

1.资料和相关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16例,采用入院顺序奇偶数随机分组,每组58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为(45.3±3.2)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为(45.6±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采用头部CT以及MRI检查均符合脑梗塞。

排除标准:患者具有精神类疾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即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饮食、生活习惯干预及肢体康复指导,对其加以饮食指导,告知其不良生活习惯是造成该项疾病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适当开展体育运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科学合理的对自身血压、血脂以及血糖加以良好的控制,并且要合理开展相关抗血小板治疗,明确相应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从而确保后期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1]。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生活质量评分:利用QOL-BREF量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评分变化情况,评分越高,治疗效果越显著。

临床治疗效果:以脑血管病康复标准作为重要参照标准,痊愈:患者发病所出现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显效:患者相关症状得以减轻,相应的肢体功能以及语言功能都有明显好转;有效:患者相关症状改善不明显,肢体功能以及语言功能未发生改善;无效:患者病情有加重迹象。治疗总有效率越高,治疗效果越显著[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肢体障碍、失语症、血管功能受损以及侧支循环障碍四项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治疗效果越显著。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经过治疗后,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n=58) 60.75±3.54 68.27±2.25实验组(n=58) 61.61±3.28 80.73±4.59t1.3571 18.5633 P0.1774 0.0000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经过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明显优于常规组(68.0%),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明显低于常规组(29.31%),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中青年脑梗塞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对脑梗塞病因给予高度重视,在不断优化自身保健意识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应的预防性对因治疗加以强化。目前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相应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中青年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往往与老年性脑梗塞有显著的差别,后者发病机制较为常见的是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相应的患高血压以及糖尿病人群逐渐向着年轻化方向发展。有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吸烟者年龄越来越小,尤其是青年人占据的比例较大,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重点问题。从目前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老年人脑梗塞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高血压,一般发病年龄比较早,相关患者没有经过系统化降血压治疗,并且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对自身脑动脉血管造成损伤,导致患者的脑血管出现异常,相关管腔也变窄,最终导致脑梗塞的发生。

目前在临床上检查脑梗塞的主要诊断手段是脑CT,其具体流程是相关患者在发生脑梗塞的6小时到12小时的时间段内,有部分患者往往会有界限不清的低密度灶,大多数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在24小时后,相应的低密度灶边界较为清晰。患者发病数小时利用CT检查没有较为明显的病灶,但是经过24小时后,对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复查确诊为脑梗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往往利用MRI用来诊断脑梗塞,其自身具有优越性,相关患者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加以诊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趁早对患者加以治疗。

对中青年脑梗塞患者来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过量吸烟或者饮酒造成的,有研究指出,烟雾中所存在的CO使得患者自身动脉内反应过强性内皮细胞的肌球蛋白加以收缩,并且其自身血管壁通透性得以增加,最终导致动脉硬化。患者如果长时间饮酒,则自身大脑皮层相应的功能则会出现紊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不能保持良好的平衡,对心脑血管舒缩功能会造成直接影响,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也不够稳定,相应的胆固醇含量也逐渐增加。目前在临床上对中青年脑梗塞患者往往采用饮食、生活习惯干预及肢体康复指导,让其自身动脉硬化得以积极控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要告知患者要有效的戒烟戒酒,防止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的发生,并且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切实开展健康宣教工作,让患者对脑梗塞的病情加以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显著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确保最终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大量实践研究表明,目前中青年主要残疾的机制就是脑梗塞,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自身以及相应的家庭造成直接影响。中青年脑梗塞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自身动脉硬化,因此相关医师在一定程度上要科学合理的指导患者积极干预并有效 控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此,如较为常见的高血糖、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同时让相应的健康教育得以不断强化,并且合理开展社会宣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青年脑梗塞发病机制得以有效减缓,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经过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临床治疗效果也明显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证:对中青年脑梗塞患者实施饮食、生活习惯干预及肢体康复指导治疗能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脑梗塞肢体常规
常规之外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别受限于常规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