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亚的“解题表”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2018-07-26江苏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中学
江苏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中学 盛 杰
波利亚认为:教育就是应“教会年轻人去思考”,就是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师那种照本宣科式地讲述和教科书上那种突如其来的 “像是帽子里跑出一只兔子”式的证明,实在令人不满,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当灵感出现后全力以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一、审题
审题就是弄清题意,审题是解题过程的首要步骤。审题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成败,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正确审题很重要,一审条件,二审结论。审查题设条件要全面,能分清主次,对已知条件既不遗漏,也不随意外加,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或者隐含的条件。
例题:如图,小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她发现还多1米,然后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米处,发现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1米,请你帮小红求出旗杆的高度(滑轮上方的忽略不计)。
本题是中档题,难度不大,由于审题不清把绳子末端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看成是拉下来的长度,导致做错,学生知道了用勾股定理求解绳子长度,但因为审题不清而求解错误实在可惜。
抓好“审读功”,做到泛精结合。数学解题最重要的一关就是审题阅读能力,要做到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确保试题信息输入大脑是正确的、全面的。难题难在理解题意。首先要引导学生先泛读,了解大概题意,知道已知条件,解题目标等;其次就是精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进行三种数学语言的转化,争取把握住题目的本质、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命题者的真实意图等。很多学生的致命缺点就是审读题目不细致,粗枝大叶,想当然地定式思维。
二、探索
通过审题弄清条件结论之后,接下来进入求解探索过程,就是寻求结论和条件的联系,打通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从而找出等量关系,相等关系是什么?哪些是通过关键词语明显给出的?哪些是条件之间的关系隐蔽限定的?哪些是由数学公式、物理定律提供的?哪些是变动中的不变量或不变性质所暗示的?列个表,画张图。这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它需要回顾条件与结论中涉及哪些概念,与哪些定理、公式、法则有关,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技能,方法是什么等等。因为解题思路来源于数学基本概念知识、基本技能。
例题:A、B两地间的路程为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二人的速度。
讲解: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y千米/小时。题目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小时(相向而行在相遇处各走的时间是不变关系)。
(1)甲、乙所走的时间相等。
(2)甲、乙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全程。
相等关系2:由甲、乙的路程共同提供。
(3)甲在相遇后走的路程=乙在相遇前走的路程。
即C'B'=BC,
(4)乙在相遇后走的路程=甲在相遇前走的路程。
即C'A'=AC,
相等关系3:分别由甲、乙路程提供。
(5)甲在相遇前的路程+甲在相遇后的路程=全程。
即AC+C'B'=AB,
(6)乙在相遇前的路程+乙在相遇后的路程=全程。
即BC+C'A'=AB,
相等关系4:分别由甲、乙的时间提供。
(7)甲在相遇前走的时间+2.5=甲走全程时间。
(8)乙在相遇前走的时间+1.6=乙走全程时间。
这样,从路程、时间、速度及其关系中已经找到了8个等式(并不独立),有了这么多的方程,本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解答
解答是指把答案正确严谨地表述出来,解题过程要求理由充分、叙述正确、符合逻辑、条理清楚、作图正确。简洁而又准确的叙述不仅是解题的要求,甚至影响解题的成功,这实际上体现了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解题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正确简洁的解答示范,规范解题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
四、反思
一道题目完成了并不是解题的结束,解题后要注重反思。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总结解题思想、方法、规律、技巧、策略的重要方式。反思数学问题的本质,反思解题的审题、探索过程,思考概念、知识、技能是如何应用的,总结解题技巧方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应用题“解题表”的应用,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应用题贯穿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从这个角度看,把解应用题的基础打好,对学好整个中学数学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