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回归体育的本质
2018-07-25孙园张鹏
孙园 张鹏
【摘要】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快乐体育”、“职业体育”的浪潮,富有时代意义,但要预防改革过程中的矫枉过正,盲目追求快乐体育而将不那么受学生欢迎的“苦脏累”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边缘化,盲目追求职业体育,过分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本身也偏离了体育的本质,值得三思。
【关键词】高校体育 改革 回归本质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70-01
前言
近年来,高校体育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传统的体育课变成了以兴趣为导向的体育选项课、课外俱乐部、运动队、职业体育等等,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变革,与时俱进固然是好事,但是从近年来大学体质测试的数据来看,着实让人担忧,越来越多的高校减少甚至取消了耐力跑项目,传统的体育项目也被渐渐边缘化,盲目的跟风式的体育教学改革似乎渐渐偏离了体育的本质,不得不引起体育研究者的冷静思考。
一、高校体育课程现状
在我国,高校体育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诸如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环节依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再加上中小学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中国国情、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很不统一,学生的体育水平千差万别,这对教学过程本身造成了很多困难,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不够乐观。
1.高校体育课程掀起改革浪潮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高校体育掀起改革浪潮,以兴趣为导向的体育选项课、课外俱乐部、运动队、职业体育等等应运而生,特别是“职业体育”的概念一出,立刻引起了众多高校的共鸣,关于“职业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究其效果,恐怕只有一线的体育教师感受最深刻,最有发言权,体育的本质在强身健体,其次再是健康心理,社会适应等等功能,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不足的情况,但不能一味对学生妥协,将所谓的苦脏累的体育项目、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等减弱甚至取消,笔者认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体育的问题,值得三思。
2.大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
身为一线的高校体育教师,我深刻感受到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高校运动会取消5000米项目,将传统的跑跳投掷项目改成趣味运动的形式,事实证明,这绝非杞人忧天,2005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速度、力量素质已经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耐力素质20年来持续下降、学生视力越来越差,超重与肥胖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在大学生中,能真正做到每天运动一小时的恐怕少之又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放在当今社会也绝不过时。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回归本质,把强身健体放在第一位,让祖国的栋梁门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中国的强大腾飞服务。
二、国内外体育课程对比研究
说到现代体育,不得不提到三个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现我们对这三个国家的学校体育进行分析概述,对比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取长补短。
1.美国多元化体育课程
美国人热爱体育,就像印度人热爱歌舞一样,而美国人对于体育热情的培养,已经融入到了教育的最深层。在美国校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或许并不出名,但是运动会中的冠军绝对是校园明星。
目前,美国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课程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竞技运动模式。简言之,以培养运动员为主,类似于我国的竞技体育;二、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三、户外休闲体育模式,通过户外运动,激发学生在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冒险挑战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四、体育保健培养模式,重点强调体育强健体魄的功能,将追求健康作为课程的目标。笔者认为第四种是和中国大学体育最接近的一种培养模式,和我国提倡的增进健康,终身体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2.德国“参与体验式”体育课程
德国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之一,对我国大学体育培养模式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德国的体育课程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技能型培养模式;二是综合性培养模式。前者以培养体育技能为主,重点在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队;后者更注重传授学生健身知识,发挥体育的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大致经历了德国的两种模式,以前我们将竞技体育作为我们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成果主要通过比赛成绩来衡量,发展至今,似乎又到了德国的第二种模式,转而注重体育的社会功能,出现了很多以兴趣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模式。时代在发展,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要预防矫枉过正,反而忽略了体育最本质的功能。
3.日本体育课程以“快乐体育”“生涯体育”为根本。
也许同在亚洲,笔者认为和中国体育教学理念最接近的要数日本,当前,日本体育课不再单纯强调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而是注重“快乐体育”和“生涯体育”,和我们国家提倡的“终身体育”理念极为相像,不同的是,日本非常注重对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快乐体育”并不意味着运动强度很低,而是指心情放松、身体放松地完成各种运动,并没有偏离体育的本质。
三、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1.改革要坚持体育的本质。我国大学体育起步较晚,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改革是生存的唯一法则,但是改革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增进健康的目标,坚持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质;
2.“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不等于轻松体育,体育本来就是通过磨练身体来增强体质、磨砺意志,不能因为迁就学生而放弃体育课中“脏苦累”的项目,而是应该改变教学形式,让这些项目变得苦中有趣,让同学们更多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吸引和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
3.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重放光彩。近几年,有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小学大力推广“三跳比赛”,各级各类赛事如火如荼,吸引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参与其中,高校体育,同样应开动脑筋,将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有声有色;
4.要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按合理比例与方式来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不仅在强身健体,更有更广阔的外延,要将健康知识、安全基本知识、营养學科、体育赛事欣赏等课程内容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保健和安全知识,形成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并具有一定的体育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晓丽、金育强、卢亮球、李可兴:《学校体育价值的理性审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2]杨文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学校体育》2001年第2期.
[3]于晓东.新中国60年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J].体育学刊,2010.
[4]钟秉枢.学生体质依据堪忧中央决策亟待落实[J].中国学校体育,2012(4).
[5]王绍谦.学校开设体育课究竟是为了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