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构草根态:现代学校管理凸显智慧的探析
2018-07-25林江
林江
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第五个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主席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的快捷和方便,也基于农村百年名校的历史积淀和新校园建成的契机,我校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转型——草根态。
一、聚焦草根问题,回归管理取向的本土关怀,追寻智慧生发的一方沃土
从经济学的角度,诱因是成为一名参与学校管理所带来的内部和外部收益,内部收益比如内心的满足,个人理想实现带来的幸福感;外部收益如个人和家族的社会名望提升,伴随而来的成为上级之后,薪资的大幅增加。但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所带给教师的外部收益几乎等于零,学校无权也不可能给予教师晋薪晋职,最多只有学校发展之后所附着的名望提升。
1.高层次需求获得平台的多元创设
教师作为一个相对高学历群体,对于需求的追求更多的在于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为此,学校开设了“校务聊天群”“青年聊天群”并鼓励教师按各年级段、教研组组建微信群增加交流的渠道及学校认同感、归属感。在校务群中学校经常就来自教师中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展开讨论,并在最后形成各种结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学校的交互态参与式管理得到进一步推进。
2.高层次需求获得渠道的便捷创设
随着现代科技带来的通讯与交流的快捷,给我们学校提出的交互态参与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微信的使用。学校开设了“学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当前快捷的通讯方式。当教工在校园里、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就可以随后拍下,并迅速地提交各学校各层次进行分享、讨论;也可以把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随后发给同事进行讨论。于是灵感的瞬发性与现代科技的无缝衔接,让教师的需求表达得到更便捷的体现与实施。
3.高层次需求获得基石的全面包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管理工作、日常工作都是瞬间产生的灵感,更多的是长期工作心得的积淀,系统思考的成果,还有教工团队在工作中集体结晶。由此,一些系统的、较详细的思维成果就需要更恰当的渠道来传播、交流。还有,不可忽视的是,我们教工身上儒家传统的内敛性在当前的交互态参与式管理中会给一部分教师带来不安。
二、构建草根决策,凸显管理过程的行动张力,追寻智慧达成的协同效应
学校管理的主体对象是人,在管理中单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建章立制的刚性管理同人文精神的弹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管理的内涵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质,它与刚性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立人”,它突显的是人的自身能得到全面发展,而后者是“管人”,是框框条条,束缚了人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只能解决“不能这样做”,而不能真正解决“怎样会做得更好”。
1.整合活动内容,教师主动参与
前几年,老师经常吐槽,他们的工作常态是忙而低效、忙而无效,甚至是忙而负效的,面对接踵而至的一项又一项的活动,大家都疲于应付,活动难免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在参与式点子征集的基础上,专门召集年级段长与各科室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讨论改进方案。比如英语学科,我们将德育处安排的英语节、教务处安排的考级周与竞赛周加以整合,每学年只安排一个英语节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交由英语组来策划,而考级周与竞赛周则融入其中,时间固定为每年的十一月。如此一来,抱怨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老师的主动参与,他们更关注的是,每年一次的英语狂欢节中,到底该设计哪一些活动,才能更受学生欢迎,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将这一系列活动做精、做细,做出新意,做出实效,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2.运用动机原理,教师积极参与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激励人精神中潜藏的能量。所以,当老师纷纷吐槽学校教研活动的频繁而无效时,我们依然相信,其实教师都是需要自我发展的,只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比如,语文教师普遍反映想参与“陈可人名师工作室”与“曹桂梅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与研讨,因此,学校与方城小学取得联系,将高段语文组的教研与“陈可人名师工作室”挂钩,将低段语文组的教研与“曹桂梅名师工作室”挂钩,各教研组可以走进工作室观摩或参与工作室活动,也邀请工作室的导师或成员为我校教研活动作引领。当老师真正意识到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是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时,教师自然也会积极参与了。
3.充分尊重教师,教师倾情参与
斯宾塞曾说:“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我们废除听“推门课”,而是多听更有实效的“推磨课”,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听教研课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检查,这是对教师的极度不信任,而且教师也因此缺乏安全感,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中,这非常不利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学生,但这需要借助教师的力量去实现。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而教师真正的幸福则是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工作上有发展潜力。因此,学校出于对教师充分的理解、尊重、信任,既在工作中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努力向上,又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和帮助,结合日常管理中对一些细节问题的“人格化”处理,创造成一种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自身的发展,甚至学校的发展而倾情付出。
三、培草根情结,达成管理意愿的决心自觉,追寻智慧常在的长效机制
学校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我们学校在教师中推行的德育“首遇处理”,处理化解了很多的校园危机,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的建设保驾护航。“首遇处理”的核心在于“首遇”,即在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保持的风范与责任。我校通过设置公共微信平台、校长信箱、专项记录本、专项调查活动、师生恳谈会推进“首遇处理”德育制度。推进过程中,定时间、分阶段收集、整理“首遇处理”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树立正面人物和榜样人物,建立“首遇”工作档案,与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我们学校三年级有一位学生急躁好动,医生说他有躁狂症。12月3号那天,该孩子在老师收作业的时候突然情绪失控,在老师弯腰整理作业的时候,一拳打在老师脸上,致使老师眼镜掉落。正在这时,两位同年级段老师经过,主动上前调解,但这位孩子没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味喊叫,拳打脚踢,没有任何道理可讲。三位老师合力稳住这位孩子,及时向校领导与校心理健康老师求助,用半天的时间使这位孩子安静下来,之后心理老师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循循善诱,帮助这位孩子调节情绪,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各位老师承认错误,之后和心理健康老师结成帮扶关系。一起可能会伤及老师的同学的校园突发事件在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家长是孩子的家长,学校是孩子的学校,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现代学校的管理是开放的管理,不仅是校长、教师、学生的事,更需要家长,家长委员会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建立了。我们学校三(2)班探索出了非常成功的家委会运作方式,策劃了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培养孩子能力为主的班级文艺汇演,有培养孩子善心为主的义卖义演。12月1日在潘郎三和超市门口的义卖义演赢得了全社会的好评,大溪宣传专刊、温岭公共微信平台对此进行了宣传。三(2)的家委会有组织、有制度,有专门的理财小组,有畅通的交流平台,他们经常在QQ群里讨论班级工作,形成共识以后进行通告,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组织局面。他们中只有各行业的代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没有名利、没有报酬,有的只是实实在在为孩子做事的热情。
现代学校的管理相信:教育不是孤立的,当教育有更多的人在关注、支持、参与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制度走向人文、让规范深入人心,就能真正地把学校管理从对制度的依赖转向到对人的开发,进而引领与推动学校工作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