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行明朝的扇子

2018-07-25张昆明

知识窗 2018年7期
关键词:士子利玛窦字画

张昆明

在古代,扇子不仅是用来扇风凉快的,还是流行于各阶层、各行业人士间的一种用品,包括读书士子、上层官僚,这种风气在明朝更盛。大庭广众下,哪位士子 手中若缺把扇子,那就仿佛是缺少了礼数和风度一样,会很丢面子的。

明朝文学家凌蒙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读书人文若虚先倒霉后发迹的故事。

明朝成化年间,苏州府长洲县的文人文若虚,靠着祖上留下的遗产,过着不劳而获、十分富足的日子。可是,慢慢坐吃山空,他不得不考虑如何赚钱养家。后来他决定做生意,听说北京市场的扇子好卖,便找了一个人合伙投资,买了一批扇子到北京倒卖。

市场上的扇子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扇子是金面的,制作精巧,扇面上会请沈石田、文衡山、祝枝山等书画名家题诗绘画,一把扇子至少值十几两银子。自然,请这些名家在扇上留字画,需要送上礼物相求。中等的扇子,就是请人模仿沈石山这类名家的笔迹,做些赝品,以假充真贩卖。下等的扇子没有金面和字画,只卖几十钱。这三等扇子,文若虚都进了一些。可没想到,他将一堆货运到北京,因雨季天气潮湿,箱中扇子全都受了潮。那些有字画的扇子胶墨变了质,粘到一块儿,揭开来看,纸墨东粘一层,西缺一片,完全变了样儿,成了废品,卖不出去。而那些没字的白扇,倒是沒坏,却又卖不了几个钱。因此,文若虚赔了本,还被人送了一个“倒运汉”的外号。

后来,文若虚又跟别人乘船出海贩卖东西。他买了上百斤名曰“洞庭红”的普通橘子,来到吉零国。没想到,吉零国的人十分稀罕这种橘子,纷纷出高价购买,让文若虚发了一笔横财。自此,文若虚成为闽中一个富商,又过上富有的生活。

文若虚发迹是后话,但从小说中描述文若虚倒卖扇子的这段经历来看,古代的扇子跟现在的书画一样,是分等级的,有名人手迹的贵,普通的便宜,两者价格悬殊。

利玛窦是意大利籍的一名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利玛窦在回忆录中便记录了明朝人互赠扇子的风俗。他在跟中国官员、士子们交往时,别人都会赠送扇子给他,以示友好、敬意,结果他竟积攒了满满一大箱扇子。利玛窦仔细观察,在大庭广众之下流行的扇子,花样繁多,用料不同。如扇骨有芦杆、木头、象牙、乌檀等多种材质制成的;扇面上有的蒙的是纸,有的是棉布,有的甚至是带有香味的草秸;扇子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上层人士用的一般是用光纸做成的扇子,上面绘有精美的图案,并用金线描绘。即使到了秋凉季节,很多人也依然带着扇子,否则会被别人认为是缺乏风度。

不仅如此,对别有用心或爱好武术之人来说,扇子也可以打造成为一种“兵器”。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刘瑾贪赃枉法,专权乱政,受到很多人憎恨。在太监张永的揭发下,明武宗派人逮捕了刘瑾,并亲自带人去搜刘瑾的家。结果,从刘瑾家中搜出数百万两金银,还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品。最让明武宗震骇的是,他从刘瑾身上经常携带的一把扇子中发现了两柄匕首,这可是随时会要皇帝命的东西。明武宗震怒之下,命人将刘瑾凌迟处死。

所以,古人使用扇子,不单是为了图凉快,里面也包含了很大的学问。

猜你喜欢

士子利玛窦字画
赶考步履不停
“良知”的颜色
Matteo Ricci: 利玛窦
妥善存放字画的方法
组字画
考眼力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礼物与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宗教、政治与文化:索隐派与来华传教士的易学研究
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