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专业(集群)”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2018-07-25华振兴陈卓然
华振兴 陈卓然
摘要:在教育部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集群”也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为例,探索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集群”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集群;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6.04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6-0146-03
一、前言
2013年11月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正式提出推动新建本科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可见,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高度衔接的必由之路。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模式、新机制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联合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多,普遍存在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就“计算机专业集群”来说,行业需求面广,应用性强,互联网等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普遍要求能立刻适应工作或有相关项目经验。但是,处于探索期的独立学院在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需求。因此,借鉴国内外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经验,改革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好对接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要求,对于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博达学院“计算机专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博达学院“计算机专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本科专业。专业(集群)办学定位:培养适应2l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勇气,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专业技术,具备专业相关系统维护、管理、开发、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集群遵循立足专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的培养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厚、素质高、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人才。
三、专业集群转型推动情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转型试点专业集群建设以来,我院经过深入调研,与合作企业多次探讨,更加明确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为重点,培养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嵌入式产品开发、设计、测试等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专业,以Java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相关知识,具有软件开发、工程实践等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信息工程”专业,以移动互联网为重点,培养具备信息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从事移动智能设备软件开发、测试、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突出专业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侧重电子方向,以“嵌入式开发”为重点。“软件工程”专业,侧重软件开发方向,以“Java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信息工程”专业,侧重通信技术,以“移动互联网”为重点。转型试点工作运行以来,建设了多个实验室,分别是通信技术实验室,建设经费16万元;移动互联实验室,建设经费40万元;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经费40万元。为学生在校期间更好的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三)双创工作成果显著。学院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园”并投入运行;与大连东软软件培训中心、沈阳东软软件中心及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建立学生就业实训基地。积极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2015年、2016年、2017年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其中2016年成功申报并结项大创项目8项,1项为国家级项目,2017年成功申报1项国家级项目。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采用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突出企业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项目应用与课程结合;在教学设计上,加强实践环节,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3+1、O2O、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模式,立体化促进人才培养效率提升,突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加快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目前校企合作已初见成效,在校的大四学生分别在大连东软实训基地、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训,部分学生完成三方协议的签署,就业于国内知名IT企业,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比往年都有所提高。
五、课程设置调整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精简理论知识部分,建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对学生“三项基本技能,一项专业特长”的考核要求。学生要通过“操作、维护、设计”三项基本技能考核,并要有一项突出的专业特长。落实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计划。強化训练,严格考核,注重效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强对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和电子设计大赛的指导,分别于2015年、2016年、2017年竞赛中获得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5项,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金奖4项、银奖2项、铜奖4项。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见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统筹安排,形成互补。组织大四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实习。这是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模式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我们进行了精心筹划、周密组织,教师全程指导,确保质量。
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学院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在2015年11月,选派系部教学主任到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学。利用暑假的时间,学院派出各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共建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相关培训与学习。教师们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很高,在专业负责人的指导下专业教师编著教材4部:《VBA任务驱动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程》、《Excel 2010高级应用案例教程》、《Word 2010高级应用案例教程》,累计发行使用量5000余册。
七、校企合作推进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技术教育,并通过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训,使其成为在计算机领域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強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试点工作运行以来,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ARM处理器编程、嵌入式操作系统、Java核心技术、JavaWeb程序设计、OOAD对象分析与设计、JavaEE软件开发技术等25门专业课程,共计1728学时。2013级信息工程专业,201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分别在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大连东软睿道教育有限公司完成为期4个月的企业实训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执行顺利,效果明显,2013级学生就业层次较高。
八、试点经费使用
为加强校企合作经费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根据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和学院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制定了校企合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一)校企合作经费的划拨情况。每年9月校企合作专业根据招生专业及班级、完成校企合作目标情况计算划拨经费,经学院审批后财务处划拨到各系校企合作经费帐户。每年初各系提交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方案,经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核定后交财务处备案。根据不同企业的合作内容,按时将相关经费通过财务处划拨。目前校企合作项目学院共计划拨227.64万元,分别用于支付企业实习、实训,聘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校企共建合作研讨等项目,做到了专款专用,专人负责。
(二)校企合作经费的管理。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学校和企业的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或挪作它用。经费的使用必须合理、合法、规范,学校与各系应对经费的支出审核严格把关,尤其对招待费和劳务费要从严控制。校企合作经费不得用于支付各类福利,不得以奖励等方式发放,餐费支出不得超出活动经费总额的30%,交通费(含燃油费)支出不得超过活动经费总额的20%。校企合作经费由系部掌握使用。经费的报销以各系部实际列支项目的正规发票单据为依据。
九、存在的问题
外延建设扩展不足,与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配合不够。因为建设时间短,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没有做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支持力度。
十、下一步打算
加强校企合作,落实“3+1”培养方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
进行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和双向互动教室;与企业联合,建设综合实验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业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责任编辑: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