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应用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析
2018-07-25胡小莉
胡小莉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许多应用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由于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局限性、软件配套不足的现实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限性,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融入案例教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087-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应用型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统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综合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收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和应用等。在经济问题研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是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国内外大量的文献中都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根据李子奈(2010)的统计,2006年、2007年《经济研究》发表的论文中,以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到全部论文的53%。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至关重要,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局限性对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和应用阐述不够深入。计量经济学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主要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会用到大量的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计量经济学基于经济理论的指导,利用理论计量经济学的工具,以经济或相关领域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研究实证经济规律,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情况。但目前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是理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成果作为教科书的很少,教材中的例题主要讨论和针对的是某种特定的估计方法或者检验方法,有时候会给学生一些误导。如李子奈(2010)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里,解释变量设定为一个,而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会在同样的模型基础上增加多个解释变量,没有涉及实际经济问题中究竟应该如何确定解释变量的问题,所以目前教材的局限性对于学生理解实际经济问题建模存在一定的问题。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之间脱节较为严重,软件配套不够。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强调思想和方法,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相关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概率统计和数学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经济规律。部分学校的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也有些学校增加了上机课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章节Eviews、Stata、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的操作,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系统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中,面对经济问题时依旧感到迷茫,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理论片段性的出现在大脑中,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地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或解释,软件操作的运算也较为模糊,解释和分析模型结果的能力较差。
3.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设置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限。目前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课时大多为48课时,其中部分院校有16课时是上机部分,本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统计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掌握软件操作和应用,非常困难,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完整框架包括:对经济活动的行为分析,对其进行抽象和理论假说,然后建立总体回归模型,根据相关指标获取样本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最后进行应用。这一框架与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完全一致,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其学科基础是理论方法,另一方面是应用研究,计量经济学不仅要讲授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还要讲授如何根据模型分析经济关系并检验经济关系,并进行模型总体设定,要实现整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实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但目前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背景参差不齐,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在48学时内往往较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受到限制。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策略和创新
1.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强化学生的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计量经济学需要强化学生的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之前,一些先修的课程并没有开设,因此,可以采用经济学和计算机双学位、暑假小学期和讲习班等多种形式,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元统计、经济学、统计软件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为系统学习计量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形式进行讲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等综合方式,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项目,并融入课堂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传统课堂讲授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只知道理论却不知如何应用,导致学生学与用脱节,现有计量经济学教材提供的案例都是针对某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的,内容主要注重模型假设、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多数案例过于抽象化,缺乏系统性的案例进行实践性教学,学生在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机会较少。在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系统性地处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应统筹安排理论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拿出几节课的时间简单地演示Eviews、SPSS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固化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落到实处,需要在制度上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并以此作为保证。在成绩的评定标准制度、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方面应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的支持,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计量经济学传统的课程考核以测验和理论为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有些学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增加了上机实验的考核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计量经济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不拘于一种考核方式,以教学效果为中心对固化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不仅如此,软件应用和分析也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探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合理模式,是应用型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子奈.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21-26.
[4]张同斌,高等学校经济计量分析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03-104.
[5]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