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发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案例分析

2018-07-25武大胜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区分小组讨论案例

武大胜

潜能是指一个人潜在的能力。教育之道在于最大程度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指出:“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基本表征,就是他能自动地呼吸。但当问题扩展到精神生命发展等领域时,这一结论却常常被人遗忘、丢弃,甚至违背、践踏。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但在传统教学中,普遍认为学生要接受老师和课本的设定,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克莱恩说:“学生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教与学相辅相成,教转化为学,学对教的反馈是为了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发生在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发挥潜能。

学习非谓语动词时,学生总是分不清doing和done作定语或表语时的用法。我多次强调过doing表示“令人......”,done表示“人本身......”,但学生在使用时一再弄混。当课上再次遇到这个问题,我尝试让学生发挥潜能,自己进行区分。于是我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说:“老師真是太笨了,不能帮助你们记清楚这二者的区别,谁能帮帮我呀?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可怎么办呢?”看到老师难过的样子,学生们将学习转化为帮助老师解决困难,于是热烈地讨论起来。没多大一会儿,英语成绩中等的小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其实很简单就能记住啊。doing的ing看成汉语拼音的ling,正好是令人……;done最后两个字母调过来en,就是ben,人本身……” 。话音未落,学生掌声一片,如此棘手的一个问题通过发挥学生潜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案例二:利用讨论的课堂组织形式发掘学生潜能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学生的言行,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也必须天天讨论,堂堂讨论,人人讨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无论哪种形式,都以挖掘学生潜能为目的。

学生在区分反身代词前加上不同介词构成的短语时遇到困难,例如by oneself, to oneself, in oneself, for oneself。对于这类词语死记硬背效果不好,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只有让他们自己想出办法进行区分,才能真正掌握。我便对学生说:“这几个讨厌鬼向你们发出挑战喽,看看谁能击败他们,或者发挥集体力量,分工合作,一人击败一个,更能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快讨论一下。”

起初,我对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信心,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但出乎意料,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几名学生分别用单词发音、意义联想、音同意不同以及根据字母联想故事片段等方法将几个短语区分开,解决了大家困惑已久的问题。

这一堂课令我终生难忘,学生们具有的潜能超出我们想象。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

案例三:通过鼓励和表扬发掘学生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表扬,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与发展的潜能。

小宗同学英语基础差,上课积极性不高,个性还很强,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建议。在一次公开课中,他却一反常态,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我对他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予以表扬。此后,他的表现时有反复,但我仍然积极地鼓励他,进步在他身上慢慢地体现了出来。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管理学博士王昕雄说:“教育,绝不是单纯地上课下课,更不是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教育是要发现和发掘学生的潜能;教育是要给学生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定位,科学的指导;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去实现他更大的人生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他们才能展开思想,拥有投入的兴奋、发现的撼动、自我的肯定。教师尊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使其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他的知识就拥有了个性,拥有了他赋予的生命,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样的知识是“心血浸养”的和“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理想吗?

见习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区分小组讨论案例
区分“旁”“榜”“傍”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