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折叠压电悬臂梁的结构设计及发电特性研究
2018-07-2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安徽 合肥 230026)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和MEMS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装置的自供电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环境中的振动无处不在,若能利用振动发电,无疑是一种经济方便、极具潜力的供电方式。通过压电材料可以将环境中的振动能量转化成电能,十分符合这一需求。目前提出的压电结构,其一阶共振频振频率更是高达几百赫兹。然而环境中的振动大多分布在250 Hz以下[1- 2],上述结构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条件下的低频宽带振动发电要求。
为了拓宽振动发电的有效频响范围,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如压电阵列[3- 4]、非线性双稳结构[5- 7]、多模态系统[8- 12]等。对于压电阵列来说,整体结构复杂且体积增大,单位体积发电量并未增加。对于非线性双稳结构来说,可以实现一阶共振频率周围的振动发电,频率大多在百赫兹以上,二阶共振不具有回收高阶模态的振动能力。对于多模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结构使得第二阶振动频率得以利用,例如Abdelkefi[8]构造了一种弯扭耦合结构,通过不对称的末端质量引起弯扭振动,且当不对称性增加时,前两阶共振频率会变得更加接近;Wu[9]构造了一种主—内悬臂梁的两自由度结构,与传统的单自由度悬臂梁相比具有更好的振动频响特性。可见多模态系统在利用高阶振动模态进行振动发电方面有一定优势。
本文构造了一种以3D打印材料PLA为基体的弹性折叠压电悬臂梁结构。相较于多自由度系统,该模型结构简单,避免了复杂的设计,且前两阶模态均可在50 Hz以内激发出来,可有效拓宽振动发电频响范围。和传统压电悬臂梁相比,其振动发电频率降低,效率也有显著提高。
1 结构及其振动特性分析
1.1 新型弹性折叠压电悬臂梁结构
新型弹性折叠压电悬臂梁结构由弹性折叠梁和质量块组成,如图1a所示。相较于传统悬臂梁,折叠梁可以显著降低结构刚度,进而降低共振频率,使得该结构能够在低频范围内回收振动能量。在悬臂梁底部贴有压电片,用以将振动能量转化成电能。折叠压电悬臂梁仿真模型结构如图1b所示。
图1 折叠压电梁结构
1.2 振动特性
首先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对该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仿真时的结构参数如下:梁长L=30 mm,宽W=5 mm,高H=15 mm,厚度t=1 mm;质量块嵌入框中。弹性梁选用PLA,弹性模量E0=3.8 GPa,泊松比μ=0.46,密度ρ=1 250 kg/m3。质量块为结构钢,弹性模量Es=200 GPa,泊松比μs=0.33,密度ρs=7 850 kg/m3。PZT选用PZT- 4,压电材料常数d31=-123 pC/N,e33=663.2,s11=12.3×10-12m2/N, 密度ρp=7 500 kg/m3。将弹性梁的左端作为固定端,仿真计算其振型。如图2a和图2b所示,该结构前两阶振型为M1和M2,共振频率分别为22.4 Hz和39.8 Hz。
图2 折叠压电梁前两阶振型
压电片中性层的应力分布如图3a和图3b所示。对于第一阶振型M1,梁两端的拉压应力达到最大,利用压电片可以有效地将振动能量转化成电能。对于第二阶振型M2,其应力曲线几乎水平,表明应力沿梁长分布均衡,因此也能在该频率处产生较大的电能输出。前两阶共振频率间隔仅为17 Hz,十分接近,即该模型可以在低频范围内实现多模态的振动,进而通过压电片实现多个峰值的振动发电效果。
图3 前两阶共振频率下压电片中性层应力分布
1.3 模型参数对共振频率的影响
图4 模型参数对前两阶共振频率的影响
2 实验模型的制作及测试系统的搭建
2.1 实验模型的制作
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折叠梁,3D打印材料为PLA。在梁的底部下表面用金属箔引出一个电极,再在金属箔上用环氧胶粘剂(DP460,3M,Inc)贴上压电片,压电片的下表面作为另外一个电极。压电片的极化方向为厚度方向。折叠梁的上端打印出一个框,便于质量块放入。还打印出了夹具和底座,便于将模型固定在振动台上。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以及互补性,通过参数设计制作出共振频率不同的2个模型,并且制作了带有末端质量的传统压电梁用于对照实验。
2.2 测试系统的搭建
测试系统如图5所示,包含电磁式振动器(K2075E040, modal Shop, Inc.),功率放大器(2100E21, Modal Shop, Inc.),信号发生器(DG1022, RIGOL, Inc.),示波器(DPO2012,TEK,Inc.),压电式加速度计(B&K 4371)和能量回收电路。模型通过夹具固定在底座上,一端夹紧,另一端自由振动,底座固定在振动器上。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1~100 Hz的正弦扫频信号,扫频步长1 Hz,扫频时长10 s。扫频信号由功率放大器放大后传入振动器,作为模型的输入激励。加速度计固定在底座上,用来测量振动加速度。模型通过底部的压电片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经过能量回收电路进行回收。利用示波器测量电压信号和加速度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自带的软件来采集实验数据。
图5 测试系统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分别测量了模型的电压信号和加速度信号,并将实验采集得到的信号数据进行FFT变换,分别得到V(ω)和A(ω),再通过公式计算得到归一化加速度(即单位加速度)下的输出电压频响。
Vn=|V(ω)/A(ω)|
(1)
Vn为归一化电压;V(ω)和A(ω)分别为电压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傅里叶变换所得。模型1、模型2和传统压电悬臂梁的开路电压频响如图6所示,其中传统压电悬臂梁在50 Hz内只有1个电压峰值(31.8 V/g,33.1 Hz),而模型1、模型2各有2个电压峰值:模型1为M1(43.9 V/g,22.4 Hz)和M2(23.8 V/g,39.8 Hz),模型2为N1(32.6 V/g,27.6 Hz)和N2(33.7 V/g,43.7 Hz),且峰值均高于传统压电悬臂梁,实现了振动发电频率的降低、效率的提高。
图6 模型1、模型2和传统压电梁的开路电压频响
归一化功率信号定义为:
(2)
R为负载电阻。为了得到最大输出功率,需要选用合适的负载电阻,因此进行了电阻匹配的实验。如图7所示,在0.1 MΩ至3 MΩ的范围内,模型1和模型2均能在0.5 MΩ的负载电阻下获得最大功率输出,因此后面的实验均选用0.5 MΩ作为负载电阻。
图7 模型1、模型2的峰值功率随负载电阻变化情况
图8为模型1和模型2在该负载电阻下的发电功率及通过电路串联时的输出功率频响。模型1前两阶振型的归一化输出功率分别为0.88 mW/g2(22.4 Hz)和0.27 mW/g2(39.8 Hz),模型2前两阶振型的归一化输出功率分别为0.49 mW/g2(27.6 Hz)和0.53 mW/g2(43.7 Hz)。2个模型的输出功率的前两阶峰值频率间隔都仅为17 Hz左右,且相互错开,通过电路串联可实现4个峰值,进一步拓宽了振动发电有效频响范围。
图8 模型1、模型2及经电路串联时输出功率频响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3D打印材料PLA的新型弹性折叠压电悬臂梁。由于梁的折叠,整体结构刚度减小,共振频率降低,实现了低频振动发电。相较于传统压电悬臂梁,该结构的多模态振动特性使得第二阶共振频率得以利用,显著拓宽了振动发电有效频响范围。该结构的优异特性在低频宽带振动发电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