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2018-07-25窦丽
窦 丽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第一医院,云南 弥勒 652399)
院前急救患者多数伴有昏迷、抽搐等情况,如何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通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可为后续的急救治疗提供更多的时间。气管插管是使患者快速获得通气的有效手段,但是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急救抢救过程中可出现无法进行现场气管插管或气管插管失败的情况,从而对抢救效果造成影响[1-2]。医院在2015年6月起引进口咽通气管,本次研究将探讨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口咽通气管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引入口咽通气管的时间为界限,自应用前的2015年1月~5月与应用后的2015年6月~10月各选取120例院前急救患者。应用前患者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5.8±8.5)岁,包括脑血管意外44例、药物中毒35例、外伤30例、其他11例;应用后患者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6.0±9.0)岁,包括脑血管意外46例、药物中毒37例、外伤28例、其他9例。应用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015年1月~5月的院前急救中,在到达现场后保持患者平卧位,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实施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实施心肺复苏同时行气管插管。
2015年6月~10月的院前急救中应用口咽通气管,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应用面罩口咽通气管,选择大小型号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将通气管凹槽向下缓慢插入患者口腔至舌根后方,对于牙关紧闭、抽搐及伴有意识障碍者,在插管过程中使用开口器和压舌板辅助插管,放置后以胶布固定。
1.3 观察指标
记录口咽通气管应用前后患者急救护理10 min后的通气指标,主要包括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呼吸频率,以生命体征监护仪记录以指标为准,另外对比口咽通气管应用前后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通气指标
应用口咽通气管后患者的SPO2、PaO2均高于应用前(P<0.05),应用后PaCO2和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应用前(P<0.05)。见表1。
表1 口咽通气管应用前后患者的通气指标比较(±s)
表1 口咽通气管应用前后患者的通气指标比较(±s)
时间 n 呼吸频率(次/min) SPO2(%) PaO2(mmHg) PaCO2(mmHg)应用前 120 32.20±4.20 68.52±5.20 50.33±3.20 52.30±4.20应用后 120 20.25±3.50 93.33±4.50 78.65±5.20 32.10±4.50 t 23.944 39.521 50.810 35.9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心肺复苏成功率
口咽通气管应用后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 8.33%(118/120),高于应用功能前的91.67%(11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4,P=0.018)。
3 讨 论
在昏迷患者的急救抢救中,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给予有效的人工通气是促进抢救成功、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气管插管是抢救过程中的必要措施,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受到患者病情、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气管插管困难、与抢救过程中的胸外按压不协调的情况,从而耽误抢救的时间,导致复苏失败[3]。
本次研究中看出口咽通气管应用后的患者中在急救护理10 min后的SPO2、PaO2的水平高于口咽通气管应用前(P<0.05),应用后PaCO2和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应用前(P<0.05),应用后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应用前(P<0.05),说明在院前急救的护理中应用口咽通气管可更好的改善通气效果,并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本院中所使用的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是硅橡胶制成的人工气道,其特有的弧形设计在插入口中后可形成向前下的力量,解除舌后坠的情况,上部有大的翼缘可嵌入患者的唇齿之间,使其保持固定的位置,避免发生损伤、误吸的情况。操作时只需将其放置在患者的口腔至舌根后方,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插管成功率高,也无需食用特殊的设备和肌松药物,从而有效的恢复气道的通气,提高插管成功率[4]。
综上所述,口咽通气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的特点,应用在院前急救的护理中可维持有效的呼吸,改善通气指标,并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