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韵生动
——小品组合创作的要点之一

2018-07-25byFangWei

宝藏 2018年7期
关键词:雅石方向性动线

文/方 伟 by Fang Wei

图1 《山水清音》

南齐画家谢赫在1000多年前,将“气韵生动”列为品画六法中的最高标准,并被后世所尊崇。气韵生动,同样也是雅石小品组合创作与鉴赏的要点之一。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应当遵循和把握哪些规律,才能创作出气韵生动的小品组合作品呢?

一、把雅石当成“活物”,读懂“形”与“势”

对谢赫“气韵生动”的解释,后人普遍认为:生就是指生动,生动就是生命运动的状态,气是感觉,生命态的感觉,韵则是艺术中的节律与韵味。所以,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形象显得富有生命力,具有一种生动的韵律或韵味。

宋人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可以说不仅是书画,一切艺术都是以生命态和韵律之美为基本美学特征的。雅石作为小品组合艺术的表现主体,虽是自然之物,但也需要在把握艺术表现规律的基础上,发掘其审美、艺术价值,了解其艺术生命态的表达形式,才能真正迈入创作之门。笔者认为:小品组合创作,首先得从单品雅石的读石开始,将雅石当做“活物”来读,读懂它的“形”与“势”。

雅石的“形”,是指雅石的艺术形象。如何确立雅石的艺术形象?张卫先生在《石道》中曾有精辟的论述,即“从原石形态的基本点出发,又经历了三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角度形态的确定——意象形态的萌生——赋情姿态的塑造”,最终完成艺术形象的确立。这里由形态到形姿的升华,表现出读石者融入的情感意识,对雅石自然形态进行了生命态的重塑。

雅石的“势”,也称态势,是指雅石艺术形象中生命态的具体表现,如动态、情态、神态等。雅石的“势”,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它是雅石艺术形象是否生动传神,也是小品组合能否鲜活搭配的重要依据。

动态 较易理解,特别是具象石,如行走的人,奔跑的动物,摇曳的树枝等,如图1《山水清音》中的坐姿抚琴人物。而针对抽象石、意象石来讲,既可以从整体形象是否具有动势,也就是力的不均衡感;也可以从形象等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块、纹理的动势、进退感和流动性等方面把握。

情态 是人及一些较高级生命体所拥有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如喜悦、悲伤、恐惧、刚强等。不少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情感意象表达,如色彩中的红色,让人感觉温暖、热情;绿色,让人感觉青春、活泼;黑色,让人感觉庄重、悲伤等。另外如线条,直线的刚强、曲线的柔美、点线交织的节奏感、韵律感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心理反应。

神态 属于内外协调、高层次的形态,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是对神态的具体描述。神态对于生命体形象较易理解,而对于非生命体来讲,就需要对“有机形态”有所了解。如连绵起伏的远山、蜿蜒的河流、漂浮的白云,几乎都由曲线构成,这些曲线似乎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生命感”强烈,这是一切有机体所共有的形态特征,所以,“有机形态”可作为非生命体的神态加以理解。如图1中蜿蜒的远山,曲线轮廓,即为“有机形态”。

对于雅石的艺术形态的研究,其核心是对“态势”,也就是“生命态”的研究。对雅石“态势”的研究是为雅石作品注入感人魅力的基本切入点。另外,“态势”往往是具有方向性的,这种方向性对于雅石形象的表现、小品组合间的呼应,也会起到明显的纽带作用。

二、围绕主题,生动呼应,顺势而为

小品组合,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品石,在特定空间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意境的雅石展演形式。它有些像舞台剧中的表演定格,演员是小品石,舞台是空间置景,剧目是主题。其中,小品石也会有主石、副石之分,像剧中的主配角一样。那么小品石之间应如何搭配,怎样展演,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精妙传神的效果呢?

笔者认为,小品组合创作需要在读懂雅石“形”与“势”的基础上,围绕主题,通过雅石形象及态势方向性的呼应,顺势搭配,便可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图2 《问道》

这里谈到了两个问题,一是雅石形象的呼应,也可以称之为角色呼应。在情景式小品组合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不同的小品石应承担起不同的角色任务,并进行生动展演,如图2作品《问道》中,右上方身着袈裟的得道者神态谦和,俯身前迎;左下方的问道者虔诚备至,躬身下拜,两个人物宾主分明,俯仰有度,神态逼真,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二是态势方向性的呼应,要顺势呼应。《问道》中的得道者俯身前迎,其动态方向是朝左下方的,而问道者面朝得道者躬身行礼,其动态方向是朝向右上方的,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态势方向性的呼应明显,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两个人物紧密地融入到了故事情节当中。

对于有些非生命体的态势方向性确定,根据自然力的运动方向加以判断,如山形景观石通过山势的重力倾向判断,其方向性一般由山形偏重心的一端指向另一端。而河流的水流方向,是根据水流的势能关系判断上下游,地势高,靠近山体的为上游,顺流而下为下游。

在创作过程中,针对一些静物形象,或态势方向性不明确的抽象石、意象石,可根据情节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动势,制造不平衡感,以营造形象的动态方向,使得雅石之间产生呼应,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

三、视觉诱导,营造空间,气韵流畅

小品组合属于静态的空间造型艺术。一件完整的作品,除了小品石之外,还需进行空间置景、配件、题款、钤印等工作,那么如何布局空间才能实现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呢?

笔者的基本做法是:为实现作品在视觉结构上的流畅性,根据视觉诱导原理,将主副石、空间置景和落款等要素按照视觉力动线合理布局,以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

一般来讲,人的视觉在限定空间内的扫描习惯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对空间中部的注意力要明显高于边角的注意力。但是,对于具有明确方向性的形态或线条,其扫描轨迹会发生改变,变的与形态或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这种视觉扫描习惯表明:我们在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形态或者线条方向的改变,来引导观察者的视觉轨迹。视觉诱导原理就是根据人的视觉扫描习惯,运用形态、空间、色彩等要素形成视觉焦点或者运动轨迹,来引导视觉迅速关注主体形象的有效做法。

视觉诱导中带有方向性的运动轨迹,称之为视觉力动线。如图3为边线诱导及动线;图4为形态、黑白关系诱导及动线。视觉力动线的方向性与形象的“态势”的方向性有所不同,它会对整幅作品的视觉结构以及气韵气脉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视觉诱导的引发是从视觉焦点开始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觉观察物象,并不是各部分相加的结果,而是背景与主体一起被感知的。小品组合是由雅石、配件及空间知觉环境等主次要素组成的,要使雅石,特别是主石,迅速成为视觉焦点并诱导视觉观察,就需要凸显主石的视觉力,考虑好空间置景及配件在色彩、形态等方面的陪衬关系,以免喧宾夺主。

图3 边线诱导及动线

图4 形态、黑白关系诱导及动线

视觉力的强弱一般与形态大小、动感强弱和色彩浓淡紧密相关,视觉力强的形态一般具有体量大、动感强、颜色重的特点。在具体创作中,我们需结合艺术创作的常用结构布局——“起承转合”,设计安排视觉力动线,创作出整体流畅的视觉空间布局。起承转合,由起势、承势、转势和合势四步骤构成。

图5 由起势到承势的动线

图6 由承势到转势的动线

图7 由转势到合势的动线

图8 螺旋状动线图

起势 有起始、领头的意思,通常是指作品的视觉焦点,也就是雅石中的主石,沿着主石通过边线、形态、色彩、动势等产生的视觉力动线引导到副石,也就是承势。如图5《赏石悟道》所示,主石作为作品的视觉焦点,视觉表现力最强,空间位置安排应在空间中最显眼的位置,一般在中部或黄金分割位置处为宜。

承势 为承接、呼应的意思,通常指副石,其视觉力仅次于主石。副石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副石的空间位置一般也位于中部,主石的一侧,其视觉力动线再通过边线、形态等再引导到空间置景(配件),也就是转势。如图6所示。

转势 有转接、矛盾、变化的意思。转势通常是指空间环境置景(配件)。转势是作品中人工创意性最强的部分,是烘托雅石及丰富故事情节的重要构成,其艺术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自主性,包括制造矛盾、产生变化、对立统一等,以强化作品的生动性。空间置景在作品中所占位置较大,但因作品的表现主体是雅石,所以它要表现出客体、从属的或虚的形象,其视觉力强度也明显低于雅石。转势再由空间置景的动线引导到题款(印章),也就是最后一步——合势。如图7所示。

合势 有合于主题、闭合、收尾之意,合势通常是指作品中的题款、题名或印章。雅石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奇葩,像书画作品一样落款题名,既可体现作品完整度,又可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题款的位置一般位于作品的边部,无论是诗文并茂的繁款,还是只留名号的穷款,盖都可对作品的导气、聚气已及平衡画面起到重要作用。合势的动线一般顺款而行,可以导向第一步——起势,形成闭合线路,也可以止步停歇。

上述视觉诱导在并列式组合作品中的运用有所不同,因为并列式组合无主副石之分,各个雅石的视觉力强度相近,所以按照视觉扫描习惯进行布局最为顺畅,如博古架陈列的《春夏秋冬》文字石组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据文字的结体态势动线,形成闭路循环,即可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总体来讲,作品布局的起承转合动线线路可以是顺时针方向的,也可以是逆时针的;可以是闭合的,也可以是螺旋状的(图8),但重点是要保证引导观赏者的视觉扫描具有高度的流畅性。

此外,气韵生动还涉及到雅石的空间组合、形象变化、节奏韵律、虚实留白等诸多问题,本文仅在个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视觉心理学的知识加以总结阐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雅石方向性动线
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的方向性探析
小议雅石文化及其审美意象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设计研究
奇石共欣赏,雅石相与识——黄岩博物馆馆藏奇石赏鉴
你的动线在哪里?
新时期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方向探究
评审委员评石之
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的研究
2014年“中华雅石会”年度展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