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之根
——《论语》中的文行忠信

2018-07-25齐晓琪

文化与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忠信颜渊中华文化

齐晓琪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而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主体。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2]中心性、普遍性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特性,因此儒家思想才会在众多的学派中屹立不倒,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正是孔子的思想中所体现的。《论语·为政》篇中可以看出,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重礼讲乐,关心道德,他的最高政治标准是大家在一个社会里都可以和睦相处。《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的章句: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即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这有助于我们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孔子讲“礼”、“仁”,有助于建立一种理想并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具有独特的魅力的。因为孔子的弟子在古典学等很多领域都有所涉及,而且孔子自己的声望也是其他学派的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同时他和蔼温逊的品格都令人仰慕。因此,孔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论语》中的“文行忠信”

《论语》一书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书籍,是未经分别章节未经编辑的孔子的混杂语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在其都有记录。

《论语·述而》篇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但在《论语》中孔子并未对“文行忠信”这四个方面有具体的说明。这四个方面,历来有很多种解释。如下表:

《论语》研究者 对“文行忠信”的解释(南宋)朱熹 集注 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3]杨树达 著《子罕》篇曰: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公冶长》篇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颜渊》篇曰:“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卫灵公》篇曰: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行里行乎哉?”[4](清)刘宝楠 撰【注】四者皆有行质,可举以教。正义曰:“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躬行也。中以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5]程树德 撰程俊英 蒋见元 点校 分别列举了朱熹、唐以前古注等的说法。(三国)何晏 注(宋)邢昺 疏正义曰:此章记孔子行教以四事为先也。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忠信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此四者有形质,故可举以教也。[6]杨伯峻 译注 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衷心,与人交际的信实。[7]

由上表可以总结出,“文”的含义是《诗》、《书》、《礼》、《乐》等历代文献;“行”的含义是德行;“忠”的含义是尽心;“信”的含义是人言不欺。但在《论语》中,“文”还有“人名”、“谥号”、“文采”、“文字”等含义,还有用作动词的时候;“行”虽然都理解为“德行”,但在《论语》中并未有具体的实例表示“德行”之义,更多的时候表示的是行为、行动及社会实践之义;“忠”表示的是尽己之心,尽己之力为人做事,还有对人诚实不欺之义;“信”则表示讲信用、遵守诺言之义。“文之教”、“行之教”、“忠之教”、“信之教”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篇章等,见下表:

具体含义 出现次数 出现篇章文之教《学而》、《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等篇章行之教 行为、行动、社会实践 82次 《为政》、《先进》、《子路》、《宪问》等篇人名、谥号、文采、文字、文化等;《诗》、《书》、《礼》、《乐》等历代文献;“诗之教”、“书之教”、“礼之教”、“乐之教”。42次(其中用作动词2次,“诗之教”16次、“书之教”4次、“礼之教”37次、“乐之教”21次)忠之教 尽己之心,尽己之力为人做事;对人诚实不欺;忠诚、忠实 18次《学而》、《为政》、《八佾》、《公冶长》、《子罕》、《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等篇(其中还有忠信一起说的)信之教 讲信用、遵守诺言 18次《学而》、《为政》、《公冶长》、《泰伯》、《颜渊》、《卫灵公》、《阳货》等篇(其中还有忠信一起说的)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因此,只有正确了解、对待中华文化,才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此外,对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文化自信所体现的。可见,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论语》中的“文之教”不仅包括文字、文化,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献等,恰好有利于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行之教”,可以将“文之教”付诸实行。“忠之教”和“信之教”又可以将“德治”、“修己安人”等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更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宣扬,文化自信的构建。

三、“文之教”树立文化自信

(一)从文字、文采、文献等方面看“文之教”对中华历史及文化的影响

但从“文”字这个字本身来讲,在《论语》多数用作名词,只有两次用作动词。一般是指人名、谥号,或者指文采、文字等。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论语》中的“文之教”是指与《诗》、《书》、礼、乐等有关的历史文献或学识。下图是“文之教”的文字、文采、文献等方面:

“文”之义 原文 出现篇章用作动词,文饰、掩饰之义 1、文之以礼乐2、小人之过比也文1、《宪问2、《子张》》人名、谥号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1、《公冶长》2、《宪问》文质对举(“文”指文采,君子作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文献对举(“文”指典籍,“献”指贤人)1、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八佾》2、《卫灵公》文道对举(“文”指典籍、文化)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文礼对举(“文”指典籍、文化)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雍也》2、《子罕》

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史家柳诒徽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9]“文之教”中的文化、文字、文采等会促使人们去探索与之有关的中华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特别是孔子所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因此,要大力弘扬孔子思想、儒家精髓,同时坚信自身文化价值的意义,并能正确地去理解中华文化,给予认同与尊重。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坚持与发扬、树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二)《诗》、《书》、《礼》、《乐》对文化自信的推动

“文之教”中的《诗》、《书》、《礼》、《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关《诗》、《书》、《礼》、《乐》历史文献的学问;二是指与礼乐制度、礼乐规范及修养有关的。其实这两方面都是围绕着礼乐来说的,由此可见,“文之教”的这一部分不是《诗》、《书》、《礼》、《乐》文献知识,就是礼乐的推行与传统,即:“诗之教”、“书之教”、“礼之教”、“乐之教”。见下表:

原文出处诗之教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泰伯》2、《阳货》3、《为政》4、《子路》5、《学而》书之教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礼之教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1、《尧曰》2、《泰伯》乐之教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2、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卫灵公》2、《阳货》

关于《诗》,孔子用“思无邪”来形容,即思想纯正。同时读《诗》又可以让人精神振奋,因此孔子才会说“兴于诗”。在研究《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想象力,又可以提高观察力,还能锻炼和群性,以及学得讽刺的方法。就近来说,可以借鉴《诗》中的道理侍奉父母;就远来说,可以从《诗》中学来怎么样服侍君主。这就是孔子比较有名的关于《诗》的兴、观、群、怨思想。不仅如此,学《诗》还能让我们去了解和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多多接近、了解大自然。孔子又举例来说明,学习《诗》的作用是什么,可以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书》是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记载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实。具体来讲,是政治、军事、经济等有关的一些社会活动。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书经》大概有28篇。“书之教”的含义是“孝悌之道”,一是基于中国的需要,是社会的土壤,是宗法社会的德行基础。中国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社会的群体组织;二是政治即教育,政教合一。二是政治即教育,政和教的合一。孔子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话,以此来回答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参与政治的问题。孔子的答案是,孝顺了父母,友爱了兄弟,而且把这种风气浸染到政治上,那也就相当于参与了政治。

孔子是个讲“礼”、“乐”、“礼乐”的人,《论语》中讲“礼”共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而讲“仁”共109次。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春秋的一些思想是批判地继承的,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全部继承,他的思想当中也是以“仁”为主的。孔子一直都是个热爱音乐的人,所以才会在齐国听了《韶》乐之后,三月而不知肉味。孔子也是个懂音乐之人,因此会把音乐作为它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

孔子“文之教”中的“诗之教”、“书之教”、“礼之教”、“乐之教”的思想,对国、对家、对个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如这些思想中所反应出的“为国以礼”、“孝悌”、“修身”等方面,对于突出中华文化的优势,构成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自己的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行之教”构建文化自信

“行”,一般的理解是“德行”,所谓“行”,一般被理解为“德行”,也就是“施德于身”,即“道德的行为”。这种解释看似很合理,但在《论语》这本书中,却找不到一个“行”字可以当做“德行”来解释。而更多是将“行”作为行为或行动或社会实践来解释。

“行”的基本含义,单就“行之教”本身来说,即是“行为”之义。但究其根本,则是承接“文之教”来说的,因此“行”就有了“实践”的以为,更侧重人们的“身体力行”。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在这段话中,孔子把“慎行其余”的“行”(即行为)串连在一起来说的,由此可以看出“行为”与“实践”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

《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则《论语》中的“行”,都当“实践”来讲。而所实践的,依次是所闻与礼、义。所谓“闻”,范围虽很广,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能否懂得何者为礼,何者为义。这正是行“文之教”的结果。

《论语·述而》:“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则论语就是告诉我们由学文而躬行所学礼义的次序与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行之教”可以让人不断地进取,将理想付诸实践,鼓起奋发进取之勇气。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焕发创新的活力,也就能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地进行文化反思、比较与展望,进一步构建文化信念和追求。同时,“行之教”也可以说是转“知”(文)为“德”(忠信)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五、“忠之教”笃行文化自信

孔子的“忠之教”,其基本含义是尽己之力,尽己之力为人做事。《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则《论语》中的“忠”即是基本含义。但“忠”还有对人诚实不欺的意思,所以可以合称为忠诚、忠实之义。所以也经常引申为:忠于他人、朋友;忠于父母;忠于职守、事业;忠于君主、国家等含义。详见下表:

含义 举例 出处忠于他人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里仁》2.《子路》忠于父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一般伦理准则忠于朋友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忠于职守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忠于事业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特殊伦理准则忠于君主、国家1、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1.《八佾》2.《公冶长》

孔子之所以会在“文之教”与“行之教”之后提出“忠之教”,这与孔子所处的社会与时代是有关系的。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是一个乱世,动荡的社会,变革的时代。因此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君不君臣不臣。孔子特别希望能够回到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才会有了“忠之教”的思想。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中历来有着“家国”“忠人”“忠君”等观念,而这恰好成为了凝集人心和认同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这种中国历代传下来的力量也在不同的时代与背景下,成为了主流的思想体系以及主流的意识的一部分。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实践、生产生活中,中华文化所形成的强大的政治认同与社会整合,成为既可以引领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又可以规范国人的思维行为,同时还能影响文化形态的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社会当中有一些共同的轮辙和记号,就是中国人的凝集力和集体意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影响着中国人一些比较日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精神结构等。这不仅仅是一种认同感,更是一股能够整合人心的力量。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化根源就在于此,因此,孔子的“忠之教”对于笃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信之教”提升文化自信

“信”是指凭借在人和人、单位和单位以及商品交易之间所能形成的一种能够相互信任的关系,想要在这个社会里生存,无信是不可能的。

孔子的“信之教”有取信于人、敬事而信、不轻信、以“友”为对象之信,见下表:

含义 举例 出处取信于人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2、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1.《学而》2.《泰伯》一般伦理准则敬事而信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4、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问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7、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学而》2.《学而》3.《述而》4.《泰伯》5.《颜渊》6.《子路》7.《子张》不轻信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2、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3、子曰:“不逆诈,不億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公冶长》2.《泰伯》3.《宪问》特殊伦理准则(以“友”为对象)以“友”为对象之信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学而》2.《学而》

要想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地借鉴、运用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增强其影响力、传播力、吸引力以及创造力。充分地运用《论语》中孔子的“信之教”,有助于充分利用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资源、精神基础,让“信之教”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并且提高其与现代社会融合。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直延续并持续发展至今的文化,经过岁月的洗礼,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文化传统。尤其儒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被淹没,一直延续至今。让我们看到儒家思想所传递的价值是如何重要,这已经成为了滋养中国人心灵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文化强国、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软实力。

七、结语

《论语》中的“文行忠信”四教,在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都有涉及,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地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是高于文化知识的教育的。但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为伦理道德的教育需要在文化知识的教育中渗透。同时,对于道德行为实践的训练实在文化知识教育学习之前的,因此才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此外,道德的行为实践训练又是以文化知识的教育为基础的。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论语》中的“文行忠信”分别在文化与道德两方面,让中国树立、构建、笃行、提升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

猜你喜欢

忠信颜渊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百岁“武痴”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篆刻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