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昙花一现的美丽,回声不绝的思念

2018-07-25撰文中散

厦门航空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谣商业校园

撰文_中散

校园民谣,是一个遥远的词。如今的校园,也有抱着吉他唱民谣的少年,但能把“校园”和“民谣”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似乎只有在理想主义中徘徊的20世纪80、90年代。

1993年,黄小茂在专辑文案写下“校园民谣”这四个字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这四个字会成为充满年代感的词。当时在大地唱片公司任企划部主任的他,只是想搜集一些原创的作品,顺便也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事实证明,同样想要缅怀青春的听众大有人在,《校园民谣1》一炮而红,校园民谣从一个名词,变成一股风潮。《同桌的你》传遍大街小巷,《青春》的哀愁至今犹在回响。

风潮的背后,是一群聚在校园草坪上弹琴斗唱的大学生。自己写歌,自己唱歌,粗糙、朴素、原始,歌里充满具体写实的校园生活场景,把生活的碎片娓娓道来,拼贴出一个个引发无数共情的场景。这是市面上没有见过的,也是市面上做不出来的,只有“来自我心”的诉说,才能唱出“同桌的你”。

校园民谣的成功,是原创音乐的成功。20世纪80、90年代有资源有心思做出原创音乐的,大学生算一个。恢复高考后不久的大学,是真正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这里聚集的文化精英们,在走上分配的工作岗位之前,有足够时间来感伤青春。他们唱歌,就像古人吟诗作赋,只不过,他们并非忧患家国的大英雄,而更像花前月下的士大夫。

20世纪70年代,台湾的民歌运动中有一股重要的力量,就是“唱自己的歌”,但这些自己的歌,格局和情怀都更加宏大,讨论的是为更多人发声。这些声音,最终成为台湾流行音乐的启蒙,并被埋没在商业。而那些民歌的影子,最终投射到《橄榄树》等风行一时的校园歌曲当中——这些校园歌曲,也是大陆校园民谣的重要源泉。

两种校园歌曲之间很亲近,但并非同路。同样的理想主义青年中,前者唱自己的歌,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与现实社会产生更多的冲撞;而大陆的校园民谣,虽然更广为人知,但并没有突破象牙塔的那堵墙。

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唱自己故事的校园民谣天生聚集起激发共鸣的能量;批判意味的缺席,让校园民谣变得更为纯粹,只谈个人感受,不说是是非非。校园民谣是清新的,但这种清新并不免俗。《同桌的你》就是这样,最纯粹的感情,最质朴的表达,击中的却是最广大人民的审美。

校园民谣的横空出世,为中国通俗音乐带来了崭新的可能,但这并不是第一次。在最终决定做民谣赚点钱之前,高晓松和老狼曾经是重金属乐队『青铜器』的主力干将。那时的他们,曾经尝试努力抓住中国摇滚的尾巴。

那时的中国摇滚,疯狂开发着中国音乐市场的潜能,用激进的态度,透支着不成熟的土壤。而玩摇滚在和文化沾边的人群里也成为风潮。可惜这份辉煌来得太仓促,中国摇滚匆匆落幕之后,校园民谣似乎接下了接力棒。但其实,校园民谣的跨度,是照着1983年-1993年十年间来说的,和中国摇滚并不分先后,区别在于名声是否远扬。在《校园民谣》合辑之前,没有人开发过这片宝地。

1986年,崔健用《一无所有》这一声炮响带来了中国摇滚。但在摇滚之前,崔健也尝试过《浪子归》之类的民谣曲风。《浪子归》这首歌,词作者正是缔造《校园民谣》的黄小茂。这不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故事,但从时间上看,这股原创歌曲的浪潮是并行的,区别在于,有没有闻名于世。

如果细究,北大的校园民谣氛围,甚至胜于高晓松等人为代表的清华,但北大的民谣并没有被深入挖掘,北大那张《没有围墙的校园》,在商业成就上和《校园民谣》完全没有可比性。有人会说校园民谣和摇滚之间有传承,毕竟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有自主创作和表达,有吉他,有一群本来玩摇滚后来转向民谣的人……一动一静之间,他们共同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于发出声音的渴望,也可能面临共同的命运。中国摇滚倒下来,还有校园民谣站起来;但校园民谣能站多久?

回过头来看,摇滚和民谣确实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商业表现上,同样一地鸡毛,一塌糊涂。来势汹汹,昙花一现,铩羽而归,殊途同路。

它们本来不想依附于商业,甚至排斥商业。但功成名就,还是因为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又最终因为商业上的手足无措,让匆匆建立起来的成功付之东流。

在黄小茂的计划中,《校园民谣》要做三期。没想到《校园民谣1》一下子卖出去了60万张,彻彻底底地火了。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把不为人知的象牙塔作品带到了大众面前,稍加包装,成为了填补市场空白的爆款。而当时的市场空白,不是一个爆款能够填满的。当时的市场不成熟,却能够制造足够的混乱。“校园民谣”这块金字招牌,被来回借用。像曾经的摇滚乐拼盘一样,基本无视版权的校园民谣拼盘也层出不穷。一片沃土的想象力,很快被不加节制的开发者挥霍殆尽。

回到大地唱片的《校园民谣》身上,在Ⅰ的成功之后,随后推出的Ⅱ和Ⅲ,却没有了声量。更不用说那些校园歌手本身对于商业化就是排斥态度的。他们的歌,本来是不沾染任何社会气息的;一旦沾上,曾经的校园民谣就不再纯粹。

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民谣”,昙花一现是最好的结局,至少在这纷繁世间,它始终未染一尘。校园民谣未曾被唱片公司放弃。世纪之交,水木年华曾经创造过回光返照一般的奇迹。来自清华园的歌声,还是未能持久。而卢庚戌、李健等人,和曾经攒出《校园民谣》专辑的少年们,几乎是一代人,他们刚好路过校园民谣的辉煌。当他们重新演绎校园民谣时,自己其实也已经离开校园很久了。发自内心、不能自已的创作,和为赋新诗、命题作文的创作,终究不是一码事。至于很早就被高晓松视为天才的朴树,并没有刻意要走“校园民谣”的路子。他可能有一两首类似校园民谣的歌,但他的其他歌里,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李健也一样,跳离“校园民谣”的文化圈子和商业圈子,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李健。

这些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日渐复杂的时代,演绎着更多的故事。

校园民谣曾经是自我发声的奇迹故事,但这个故事里面,能发出声音的那些人,还是社会中的少数人,是那个年代的精英。这种特权没有被商业化瓦解,而是在互联网面前分崩离析了。自我表达的权力,你我并无不同。

现在的民谣,已经没有准确的定义。“新民谣”“城市民谣”“独立民谣”“转基因民谣”“伪民谣”“传销民谣”……这些名字没有人拥有最终解释权。校园,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校园,孕育不出单纯的校园民谣了;但和校园民谣同样精彩的故事,正在不同的角落上演。

这些人都受过校园民谣、中国摇滚的影响。他们也讲究师承,讲究尊重前辈,因为他们确实都受过那个时代的影响,但他们确实都在另立门户。他们积极拥抱着时代最聚焦的位置,他们看到,校园民谣就曾经站在那个位置上。这可能是“校园民谣”之于“民谣”最重要的影响。最不重要的影响是,这些歌里头,已经没有校园。“姑娘”“远方”这些虚无的概念,只能用来满足做“流浪歌手的情人”的幻想,而再找不到那个年代的流浪气质。大学生们喜欢改编的《南山南》《成都》这些爆款歌,和“校园”毫无关系。校园,再绞尽脑汁赋新诗,也说不出愁。

民谣,还在等着接受下一波时代的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它还能不能讲出同样精彩的新故事。

猜你喜欢

民谣商业校园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十唱共产党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城市民谣(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