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墓地发掘简报
2018-07-2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吕梁市文物技术开发中心
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
受山西省文物局委派,依《山西省文物局关于做好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改扩建二期工程所涉及古墓葬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吕梁市文物技术中心、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5年3月30日至5月25日,对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改扩建二期工程项目占地范围内经勘探发现的22座古墓葬进行了田野考古发掘。
墓区位于汾阳市北关园村西北约200米(图一),面积1150平方米。发掘区域北临禹门河,地势较平坦。本次发掘清理墓葬22座,本简报拟选取有代表性的M16和M23进行报告,内容如下。
M16
(一)墓葬形制
M16是小型叠涩穹隆顶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方向为349°(图二)。所用条砖长 28、宽 14、厚 5.5 厘米。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呈不规则长方形竖井式。口小底大,上口长 2.06、宽 0.9~0.72、口距地面 0.9米。底略呈斜坡,坡长 2.94、下端宽 1.1~1.13、自深2.38~3.04 米。共有土质台阶两级,均为黑色硬土。在墓口下2.38米处为第一台阶,该台阶宽0.25、高0.3 米。第二台阶宽 0.48、高 0.26 米,第二台阶下有一段长1.53米斜坡向北至墓门。墓道填土为杂土,土质较松,内含大量碎瓷片,有明显的二次葬迹象。
墓门呈拱形,条砖垒砌,高 1.51、宽 1.38 米。距墓口 1.52、距墓底 0.99 米起券,券高 0.52 米。用条砖封门,封门砖共十一层,第一层为侧立封堵,第二层至第十层为左右斜向交错封堵,第十一层用条砖4块平砌封堵墓门。封门高1.53、宽1.1米。
甬道呈拱形,土洞式,长 0.79、宽 1.08、高 2.1米,底部较平坦,为黑色硬土。
图二 M16平、剖面图
墓室土圹平面呈圆形,东西径2.12、南北径2.38米,圹壁略呈袋状。砖室底面呈八角形,长2.36、宽 1.94、墓深 3.94 米,墓底为黑色硬土面。墓壁分为八壁,南壁为墓门,其宽 1.38、东南壁宽 0.77、东壁宽 1.10、东北壁宽 0.66、北壁宽 1.28、西北壁宽 0.63、西壁宽 1.05、西南壁宽 0.76 米,高均为 0.71米。墓壁除墓门所居之面,其余七面首先用条砖错缝平砌十三层,以上为内收二层普拍枋,在此二层内的各转角处用砖块拼对成简易斗栱,以连接加固墓壁,斗栱之上为橑檐枋,橑檐枋上错缝平砌三层,之上有牙角一周。牙角之上用二十七层条砖叠涩,最后用条砖盖顶。
(二)葬式葬具
墓室内积满淤土。棺木、骨架零散于淤土中。判断人骨应为2具,头向北足向南,面向不详,推测为仰身直肢葬,骨骼保存较差。
(三)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共11件,包括瓷器9件,铜器1件,兽角1件。
白釉褐彩高足杯M16∶1和黑釉双耳瓷瓶 M16∶2位于墓道距地面3.1米封门处。
黑釉瓷碗 M16∶3,褐釉瓷 罐 M16 ∶4、5、7, 铜 镜M16∶6,位于墓室南部。兽角 M16∶8,黑釉瓷盏 M16∶9、11,黑釉瓷碗 M16∶10位于墓室的东南部。
1.瓷器
白釉褐彩高足杯 M16∶1,口径 8.4、高 10、底径4厘米。口残,身有裂纹。侈口折沿,斜直腹,口沿下与下腹部各饰有褐彩两周。高足喇叭底,高足中部有凸弦纹两周,底有细小支钉。器身施白釉,釉不及足,有流釉现象(图三,1;图六)。
黑釉双耳瓷瓶 M16∶2,口径 5、高 16、底径 7厘米。唇口外侈,颈部两侧分饰双耳,鸡心形器身,圈足,黑釉不及底(图三,9;图七)。
黑釉瓷碗 M16∶3,口径 13.5、高 6、底径 5.9厘米。敛口,斜腹,圈足,足心外凸。内外底不施釉(图三,6;图八)。M16∶10,口径 17.5、高 6.4、底径6.4厘米。侈口,斜弧腹,圈足。内外底不施釉(图三,7;图九)。
褐釉瓷罐 直口,鼓腹,圈足,釉不及底。M16∶4、5、7,大小类同,以 M16∶4 为例,口径 9、高 10.7、底径 7 厘米(图三,4、5、8;图一〇、图一一、图一二)。
黑釉瓷盏 M16∶9、11,大小类同,以 M16∶9 为例,口径 5、高 2、底径 3.2 厘米。敞口,斜腹,小平底,器外素胎无釉,内施黑釉(图三,2、3;图一四、图一五)。
2.铜镜 M16∶6,直径 8.3 厘米。中有钮,纹饰已锈蚀不清(图三,10;图一三)。
3.兽角 M16∶8,长23.5厘米。为鹿角,分为两个枝杈(图三,11;图一六)。
M23
(一)墓葬形制
M23是一座小型叠涩穹隆顶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36°(图四)。所用条砖规格有多种,其中墓室条砖长31、宽15、厚5厘米,墓底方砖长 33、宽33、厚5厘米。
墓道位于墓室南部,样式为不规则长方形竖井式。上口长2.3、宽0.72~0.7、口距地面0.6米。底略呈斜坡,坡长 2.1、下端宽 0.4~0.76、自深2.04~2.17米。墓道填土为杂土,土质较松,内含少量碎砖。
墓门呈拱形,条砖垒砌,高0.95、宽1、距墓口1.23米。距墓底0.45米起券,券高0.5米。条砖封门,封门砖为左右斜向交错封堵,封门高68.5、宽0.7米。
甬道呈拱形,土洞式,长0.34、宽0.7、高0.95米,底部较平坦,为生土。
墓室,土圹平面呈圆形,东西径2.9、南北径2.8米,圹壁略呈袋状。砖室底面呈八角形,长2.35、宽 2.2、墓深距地面2.17米,墓底用条砖和方砖错缝铺地。墓壁分为八壁,南壁为墓门,其宽1、东南壁0.94、东壁宽0.9、东北壁宽0.96、北壁宽0.92、西北壁残留0.67米,西壁被全部破坏,西南壁残留0.6米,壁高均为0.9米。墓壁除墓门所居之面,其余七面首先用条砖错缝平砌十九层,之上有牙角一周。牙角之上用二十二层条砖叠涩至顶,顶部用四块残砖盖顶。
(二)葬式葬具
墓室内积满淤土。棺木、骨架零散于淤土中。清理人骨2具,头向北足向南,面向不详,仰身直肢葬,骨骼保存较差,西侧人骨头枕陶瓦两块。
图三 M16出土文物
图四 M23平、剖面图
(三)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共6件,瓷器5件,钱币2枚。
黑釉瓷盏M23∶1出土于墓室内西侧人腿骨处,黑釉瓷盏M23∶2出土于墓室西内侧人手骨处,黑釉瓷罐 M23∶3,黑釉瓷碗 M23∶4,黑釉瓷碗 M23∶5均出土于墓室内西北壁。钱币2枚出土于墓室内东侧人腿骨处,腐朽严重。
1.瓷器
图五 M23出土文物
黑釉瓷盏 敞口,弧腹,小平底,器外素胎无釉,内施黑釉。M23∶1、2,大小类同,以M23∶1 为例,口径 6.8、底径 3.9、高 2.3 厘米(图五,1、2;图一七、图一八)。
黑釉瓷罐 M23∶3,口径7、底径 4.9、高 9.6 厘米。唇口外侈,鼓腹,圈足,鸡心底,釉不及底(图五,3;图一九)。
黑釉瓷碗 两件瓷碗尺寸相同,口径 18、底径 5.8、高 6.4厘米。M23∶4,直口,斜腹,圈足。器身内外施黑釉,釉不及底,口沿附近在黑釉基础之上又施酱釉。M23∶5 样式与 M23∶4类同,但碗内有铁锈斑(图五,4、5;图二〇、图二一)。
2.铜钱
阔缘,方孔,孔周楷书旋读四字“祥符元宝”。腐蚀严重。
图六 白釉 褐彩高足杯(M16:1)
图七 黑釉 双耳瓷瓶(M16:2)
图八 黑釉瓷碗(M16:3)
图九 黑釉瓷碗(M16:10)
图一○ 褐釉瓷罐(M16:4)
图一一 褐釉瓷罐(M16:5)
图一二 褐釉瓷罐(M16:7)
图一三 铜镜(M16:6)
图一四 黑釉瓷盏(M16:9)
图一五 黑釉瓷盏(M16:11)
图一六 兽角(M16:8)
图一七 黑釉瓷盏(M23:1)
图一八 黑釉瓷盏(M23:2)
图一九 黑釉瓷罐(M23:3)
图二○ 黑釉瓷碗(M23:4)
图二一 黑釉瓷碗(M23:5)
结语
关于这两座墓葬的年代,虽没有发现可供断代的纪年文字资料,但随葬器物仍表现出了较鲜明的时代特性。M16出土的白釉褐彩高足杯,与《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山西甘肃内蒙古》[1]中山西霍窑的高足杯形式相同。这些高足杯标本属于元明之际。另黑釉双耳瓷瓶M16∶2也是元代习见器物,其他如黑釉瓷碗、褐釉瓷罐等与汾阳东龙观元代墓葬器物相同。M23出土有祥符元宝,这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发行使用的货币,发行量很大,之后历代多有随葬。但M23黑釉直口瓷碗和山西曲沃曲村出土的黑釉B型碗一致[2]。M23墓葬形式、随葬品组合(瓷盏、瓷罐、瓷碗等)及器物特征与汾阳东龙观元代墓葬M37同类器物相似[3]。这两座墓葬墓室形制均是小型叠涩穹隆顶砖室墓,这种形式的墓葬多见于金元时期。因此初步判断此两座墓的入葬年代应是元代。
本次发掘出土的瓷器以碗、灯盏、罐为大宗(除白釉褐彩高足杯M16∶1外),以黑釉与褐釉为主,多素面无纹饰。根据观察瓷器的支烧痕、窑粘现象、流釉状况,可推知当时的烧造瓷器方法为仰口叠烧。白釉褐彩高足杯M16∶1足底有3个细小的支钉痕,碗内底釉被刮掉,可能使用了圆形垫片。瓷罐 M16∶3、4,瓷罐 M23∶3 与瓷碗 M23∶4、5 底部有明显的粘砂和修整痕迹,可能是口底相叠支烧而成。这批瓷器较为粗糙,应是民窑烧造。
此批墓葬以M16、M23为代表,时代相近,葬俗相似,初步判断为一处小型家族墓地,此墓地的发掘为元代墓制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材料,出土的瓷器成为研究该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极好素材,有利于充实元代墓葬考古研究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