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往需求中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018-07-25

法制博览 2018年19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校园

李 勇 关 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各类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1]。

刘延东副总理在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来华留学工作要“坚持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并重”,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尽其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应以此为契机,立足于“三个服务于”,暨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于中国学生本土国际化,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力资源。因此,合理对待国际人才培养,正确了解认识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及发展的相关需求,是促进该群体的稳定性的需要,更是适应国家大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往需求中的困境

留学生在华生活与学习中会面临哪些需求困境呢?李萍(2009)提出,许多留学生汉语水平较低,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渠道有限,学校或社会现有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等原因阻碍了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程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撰写的《关于首都高校共青团开展留学生工作的调研报告》指出,留学生的群体性关注度较高、个体性发展鲜获关注,学习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度较低,了解社会、了解中国的渠道和平台匮乏都成为了限制留学生融入社会、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

为了将留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归类,我们借助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管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模型,重点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进行分析。根据此理论模型,将留学生的在华需求困境也分为五类,而其中跨文化交往和社会融入的需求是最容易被来华留学生们提及的。跨文化适应与社会文化融合具有密切的关系。留学生通常在抵华后,会非常渴望深入、了解和融于中国社会,具体于高校则表现为跨文化交流融合,而此融合过程中,留学生会或多或少面临需求困境:

(一)融入校园和社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高校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留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加之自身文化背景的差异,更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渴望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作为学校主人翁的一份子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希望中国师生可以淡化他们“老外”的身份特征,认同他们的学生身份,或者说希望得到无论社会还是学校的与中国同学一样的国民待遇。

但是长期以来,留学生群体和中国学生之间交流不够。调查发现,首都高校中,有80%以上的留学生对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学生社团有一定了解且参与过他们组织的相关活动。69.7%的受访留学生每学期参加活动的次数为1-3次,参与3次以上者占27.1%,而从不参与校园活动的留学生仅占受访者的3.2%[3]。这表明留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热情很高。值得关注的是,校园活动受到信息发布渠道过窄、活动类型单一、沟通障碍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学生组织的相关活动吸引力不足,留学生实际满意度不高,即便参加活动也仅仅是作为观众友情支持,很难从中感受校园文化活动的真正乐趣。

(二)管理体制和分别授课的教学模式限制

在高校,学生的融合肇始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欧美国家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均是在一起授课,完成相关教学实践任务。而我国多数高校中外学生仍属于分别授课,中外学生归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实行单独住宿、集中授课管理。中外学生虽同属于一个学校,但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独立校园。两个群体各行其道,生活学习很少交集,导致中外学生之间由于国籍差别加剧了两群体的分化,互相缺乏了解,不利于留学生参与中外跨文化交往与社会融入的进程,也无法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风情。

(三)留学生群体缺乏深入认识了解中国社会的机制和平台

调查发现,有七成左右的留学生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选择来京留学,85.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在北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客观地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他们对中国的认识。68.4%的留学生期待在校园中认识并结交中国朋友,并希望通过这些中国朋友接触到中国社会全面认识中国。在一项关于留学生参的活动类型的多项选择题中,67.5%的留学生选择希望参加社会实践类活动,有35.8%的留学生选择希望参加公益志愿类活动[3]。

文化体验活动能够使留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对异于母国文化的不同文化产生理解和认同,有助于正确树立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也能够为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实践机会。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两种方法对中外学生同样适用。留学生在校园及周边虽可以接触到中国文化的一些表象,但只是点滴、片面的认识,没有通过深入实地的观察、调研获得直观认识,缺乏来自中国师生的讲解和指导,对中国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内涵就不会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实际情况是,首都高校中对留学生的这方面关注不够,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相对单一模式向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表面的了解很难转化为留学生自己的深刻理解,更难使留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难以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情结,发挥不了留学生中外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的作用。

三、针对来华留学生需求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以期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更为深入、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环境。

(一)中外学生管理部门联动

学校相关部门不应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管理部门孤立对待,应定期互通有无,联动合作。通过举行校园文化节、汉语桥、中华诗词朗诵大赛等活动将中外学生凝聚在一起,将活动的组织、排演、策划等主要环节交由中外学生双方合作完成。通过活动,让双方更自然地融合与交往,在活动中提高其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

(二)促进二、三课堂学习融合

现阶段留学生单独授课的课堂学习模式无法快速过渡到中外学生共享的课堂学习模式,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大力开发课堂外的二、三课堂,如课后志愿活动、主题参观和实习基地项目的参与。二、三课堂可以让中外学生在课堂以外,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这也让留学生们在课本外,收获了大量的有益知识与技能。

(三)建立导师制的中国文化专题科研项目

学校可为留学生建立科研项目,由学校指派相关教师指导,进行中国文化专题研究与调研。科研小组由中外学生共同组成,对所选专题进行自由式调查与研究。通过科研项目,培养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与科研写作能力。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呈现。

在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地帮助来华留学生快速适应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在留学生面临需求困境后,可以选取相适应的对策进行引导,给予留学生支持与信心,从而不断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与融入的能力。

[ 注 释 ]

①本文中的留学生专指来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校园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