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学高效背景下如何体现语文味
2018-07-24郑黎
郑黎
摘 要 面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参与者,应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揭示教育真理,展示教学实践智慧,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语文味。在认真审视热闹的语文教学反思背后,没有涉及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语文教学的文本问题,实践活动问题,语文能力的训练问题,这些就是語文教学的语文味道。
关键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乐学高效;背景下;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238-01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教师讲述课文遵循八股形式,一降到底。学生读书也不是走走过场而已。教师的“讲授法”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流行“谈话法”、“学生自主讨论”,倒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试问:所谓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吵得课堂“天昏地暗”,语文的味道在哪里?
一、追溯课堂读书的味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就主要是提倡学生积极主动读书。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强烈的语感,进而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过多的讲授固然束缚学生的思维,那时教师的“心得”,专家的“感悟”,而学生未真正读书的“讨论”也是被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在想老师的“正确答案”,同样不可取。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读书,就是为了揣摩语文的味道,也应该是语文教学刻意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嘹亮多情的声音悦耳动听,高亢激越的诵读声震瓦屋。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有时振臂高呼,有时点头微笑,有时摇头叹息……文学作品的教学,特别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者悲伤寥落的情怀,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绵延悠长的亲情,豁达睿智的人生态度,慷慨豪放的英雄气概,缠绵悱恻的缕缕情思……都要通过学生读书,反复玩味,才能品出其“真谛”。教师深入的“剖析”与学生真正的“感悟”相比,是苍白无力的。
二、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味道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生活中有语文的身影,语文中有生活的红花绿叶的景致,有人间感情的积淀。这是语文真正的味道。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不少,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的体验去感知语文味道,感悟作者的思想意蕴。如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章《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世俗奇人》,介绍的是祖国的民俗文化,初中学生对这些本朴而纯真的生活是有认识的。家乡的端午节、元宵节,家乡小镇的老街,地方的特色小吃……
同样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范畴,教师怎么不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语文味道呢?如果学生用朴实的文字去抒写人间的真挚的感情,那么,语文学习就是有诗意的追求!
三、语文教学落实训练的味道
我们要面向初中语文教学的“训练本位”,在乐学高效背景下体会的语文味,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同阶段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请看看我们的语文公开课,在博得一片欢声笑语的“后面”,学生“听”“说”训练的收效究竟有多少?
“听”的训练体现语文味道,应该切实走进语文课堂。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思维品质。听绘声绘色的诗文朗诵,听纯真可爱的学生辩论,听教师诙谐幽默的讲述故事,是对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必不可少的方法。比如认真听录音朗读《大雁归来》、《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可以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说”的训练体现乐学高效背景下的语文味,应该课内课外并驾齐驱。课堂内,学生“说”的机会要增加,课外训练更是不可缺少。“演讲比赛”、“故事会”这些活动,远远不够,因为毕竟是少数学生参与。教师何不将课堂的书面作文变成口头作文?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训练,体验语言,领悟语言,同时体验感情,体验思想,是大有裨益的。课外练习口语交际的机会很多,教师是否正确引导,提出要求,跟踪“反思”,更值得长期关注。
总之,长期以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关注是教学过程的“支流”与“末节”,没有真正反思学生语文学习的语文味道,没有涉及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本质,往往只是“就课论课”。因此,初中语文在乐学高效背景下体现语文味,对语文教学思想“追本溯源”,探究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返璞归真”,让语文回归本位、回归生活,让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浓厚,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