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培养和提升
2018-07-24何成一
何成一
摘 要: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完成的同时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不仅快速理解知识内容,也能快速总结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发展,所以针对于学生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提升表达能力作出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表达能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时刻注重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在学生表达能力提升之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交流。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注重的是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没有数理化的高,这也是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学科简单没有压力,老师在数理化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的动手学习能力,因为学习数理化需要在课堂上大量的习题练习和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口语练习。例如情境交流,在课堂上的大量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和动嘴的习惯,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又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学习内容情境化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课本内容转换为情境设置,通过引导学生们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和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郦道元的《三峡》,通过让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想象文章描述的三峡的景色,然后再找到相关视频让学生进行观赏,在观赏之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对应的景色描写,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色,学生通过视频在脑海中有了对三峡的印象,这种办法其实就是利用情境设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了课本知识之后,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三峡景色做一个课堂小练,这样的课堂小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在10分钟以后老师也可以适当抽取同学进行回答,回答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训练表达能力,这就是情境设置在课堂上直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课后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课后观后感的布置使得学生可以做总结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也复习了一遍课本知识,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語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形式多样化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量的提问,而提问的问题不应局限于每课的课后问题和单元小结的问题,因为如果老师每次提出的问题都是课后问题,学生就可以通过指导资料按部就班回答问题,这种会让学生造成依赖性,并不能帮助他们提升表达能力,这个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来,然后再由其他他同学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在老师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指定一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从老师提出的知识方面提出问题,在找学生思考回答,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没有固定的答案,正确答案也是在学生的思考下得出的,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所以老师应该多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课堂活动比赛奖励法
定期在课堂上举行诗歌朗诵和口语交流的活动,每个星期举行一次到两次的口语交流比赛和诗歌朗诵,通过给定学生学习主题,学生分组找到相关文章或者诗歌,每星期每个小组由不同的学生朗诵,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在阅读和朗诵的过程中就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老师的主题可以根据季节,或者是书本知识,也可以由学生课后探讨所得,或者是实时热点,当然举行比赛的目的最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情感表达,也可以寻找或者推荐给学生相关视频观看学习。日常朗诵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胆小心理,这种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把班级学生分为三到四组,朗诵结束后可以根据学生共同投票打分,然后得出名次,对于朗诵和阅读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且帮助其他学生指出问题,共同进步。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之上,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和内容。在表达能力提升之后,学习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都能够快速总结和组织自己语言,提炼出重点知识,从而轻松学习。在生活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良好的表达能力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游刃有余,所以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凤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未来英才,2017(10).
[2]李婷.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7):127.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