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理念的运用分析
2018-07-24王琦
王琦
摘 要:首先对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了基本概述,说明了在物理电学实验中引用探究式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然后阐述了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阐明了教师应该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提问、创造有趣的物理情境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物理进行培养,意旨探究式理念在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电学;实验教学;探究式理念
一、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概述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即为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理念。首先确定目标、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并对其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对探究进行总结,即为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理念的程序。在物理课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创造实验条件,准备相应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且自主的物理情境中进行物理实验。为达到让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与沟通,从而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物理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教学方式科学才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物理成绩得到提高。同时,将探究式理念应用于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物理电学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并运用探究式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将探究式理念应用于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个性化交流与学习中,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电学知识,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之上多提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然后对此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同时教会学生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意识与解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教“电动机”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3人一组,互相合作完成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电动机的结构,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电动机里面的内部结构、电动机里每个部件的作用、电动机是怎样运转起来的,并让学生观察电动机的运转,最后拆开电动机,让学生观察里面的组成部分,讨论每个部分对于电动机运转的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让生活真正走向物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物理知识了解生活或者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与物理相关的问题。
3.在课程中创造有趣的物理情境
物理老师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有趣的物理情境,并且在物理实验中引入所创设的物理情境,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转化为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动力,例如在学生学习“电磁铁的应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透明人》电影情节片段,看女主角是如何用心脏起搏器等工具将铁门内部把手改造成电磁铁,并通过电磁铁成功拉开门外侧铁栓的。相信学生在看完这部电影片段之后,会对电磁铁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创造安全的条件,让学生简单对电影情节进行模仿,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原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4.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物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应该死板地将知识与实验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以开拓教学范围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物理探索式电学实验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最后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例如以《欧姆定律》实验教学为例,先向学生提出有什么事物可以影响电流大小?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测,之后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进行探究,得出结论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排除故障,同时辅导学生纠正错误,并且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与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在所得出的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实验效果。
综上所述,在物理电学实验中应用探究式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提问、创造有趣的物理情境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等一系列方式对学生学习物理进行培养,同时也要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条件,为物理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娴,潘华锦,张丽,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7(2002):135-137,140.
[2]袁慎淼.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25):236-237.
[3]杨国微.高职物理电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608):97-98,105.
[4]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8):289-291,296.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