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为例

2018-07-24李玲

新课程·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牧羊勾画牧羊人

李玲

读着《植树的牧羊人》,我想到了一段话: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就是荒原上植树的牧羊人的写照。

我要引导学生从这篇文章里读什么?如何精读这篇文章?从牧羊人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品格?学生自然会从第三段开始阅读勾画,快速概括出顽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等词语,开始了对人物的歌颂。这样第二段较长篇幅的描写被孤立了。而第二段之所以描写对表现人物很重要。如果从第一次见到高原的情形读起,到对高原的第二次、第三次描写,在变化比较中凸显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植树人,更有震撼力。

于是,我指导学生从阅读第二段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我”第一次见到的高原是怎样的,我的心情如何?

本单元要求继续学习默读,我要求学生默读时勾画出关键语句,点出关键词语。哪些是关键语句,这是我在这一节课要指导的。学生在自主勾画标注后,我要求学生交流时依据书上的词语表述。

这个问题立足文本,看似浅显,加上“我的心情”后,就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就会产生个性化的思维和表达。因为浅,只是从文章中去找,学生都能谈谈,“稀少、荒地、光秃秃、稀稀拉拉、无边无际、废弃、倒塌、没有水、废墟、干涸、坍塌、呼啸”等,这是学生可以找到的,这一环节学生的问题出现在不能完整地找出关键词。这是初步训练,通过反复读就可以完整找出的。但有些词学生不能想到,比如作者说“到处、终于、必须、总会、确实、可惜”,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关注到。我提示学生:刚才同学们勾画的是客观描写高原的句子和词语,你再读读,有没有一些词语明显带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可惜,很失望。”一个学生马上回答。“可以和前面的‘确实联系起来,‘确实是肯定,‘总会,坚信有水井,满怀希望。其实是对自己说总会找到一口水井的否定,但已经干涸了,表达出失望之情。”“终于,表达出‘我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走了三天,想找到水,希望看到村庄歇歇,现在要实现了的这种心情。”“必须,一定要找到水,对水的迫切需求。”

通过反复品读语言,我引导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的这些感受发自心底说出。再比如对“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的品读,写出了荒原上无遮拦,风猛、大,令人恐惧的特点。我们联系了第三次对高原的描写“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从微风吹送着空气的味道,风的声音的变化,流水般的风声,让人想到了茂密的树林,溪水的滋润,人徜徉在林间,给人美妙的感觉。通过对比感受树木带来的变化,感受植树人的贡献。对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水”的品读,“泉眼干涸,冒出了泉水,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是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冒”写出了水大,足,写出了树已成林,荒原已成沃土。这些都引领着学生走向认识的深刻。贴着文章的语言,循着学生的思想去一步步深入,在理解品味语言中走向这个具有顽强毅力执著做事的人物。我又问:这样来看,题目还是用“植树人”或者“植树的男人”更好,是吗?“他原来是牧羊的。”“可是他已经不牧羊了。”學生在即刻回答互相辩论后沉默了。思考了片刻,一个学生举手了:“大家看14段,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我认为加上牧羊能突出植树人不为自己的无私、自我牺牲精神。”

再来阅读文章,看看30多年来植树人的牧羊人的生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牧羊人的形象水到渠成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通过阅读,他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光辉形象,还有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是艰辛的,但幸福是一种心态。一心一意的,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种植着自己的也是别人的希望和幸福。这就是我要指导学生读出的植树的牧羊人。

“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我们的解读在平静地向社会上那些慷慨无私的人致敬。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牧羊勾画牧羊人
邵焜琨:勾画环保产业新生态
苏武牧羊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牧羊人
找一找
我国反腐败立法路线图如何勾画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
牧羊人
牧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