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2018-07-24赵立刚
赵立刚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与基本的法制观念。从学生自身出发,从个人开始,到小的家庭、学习的校园,然后到社会、国家,最后大到世界的展开。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初中生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做准则。初中道德与法治为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划定了底线。教会学生如何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的初步认知以及判断上做出正确的答案,这也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意义所在。所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老师的教学意义更加深远,这也是老师育人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教育内容;意义;教学方法
一、主要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共有六本书,学习的内容围绕着道德与法治展开,从个人到世界,由小见大,学习的内容实用且意义深远。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各种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养等。其教育意义需从根本上得到学生、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国家甚至全世界的重视。
教师在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老师作为学生的向导,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陪伴着学生一同成长。那么在教学的课程中,老师首先应该立德树人,做学生坚强的榜样。第二,要联系我国传统的道德操守与美德,向学生传达文化中所深藏的道德之美和道德力量。第三,要紧扣时代的脉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联系当代道德与法治发展的现状与方向。诸如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转型,所产生的种种问题等,都为老师教授提供了现实的材料和依据。第四,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执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起法治思维,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加以运用。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带领学生到真正的社会当中去践行美德与法律,诸如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为学生提供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抑或鼓励学生参加法律形象大使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真正去感悟与理解。
二、教学的意义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说过:“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同时他也设立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他被一代人称颂。中国是法治社会,一条条法律法规是社会运作的链条,法律一旦有人摧毁,那么殃及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这个社会。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围绕个人与社会以及与国家、世界之间的关系展开编排,让初中生学会如何立于人世。《简言生活》里有一句话“明人世之道,立生活之言”,人世间也就社会,是大众共存生活的,不是个人的领域,所以在社会生活就是要学会如何培养并运用自身学会的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在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进行教学的,此时的孩子们三观还在逐渐形成,因此更容易接受来自知识的启发、美德的感染以及法律的教导。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也是为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土壤。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在于从小培养公民的道德思想与法治思想,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并且为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得学生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世界有初步的理解,知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是抽象的概念,这需要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去解读这些概念。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存在的意义。
三、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到许多教学方法,第一,小组讨论,围绕着一个主题,可以是价值观,亦可以是法律规则等展开讨论,首先可以由老师检验这一课程对学生的教学成果,也就是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道德观等,同时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碰撞,最后锻炼其道德与法治的思维能力,学会思考并能运用。使其了解到,在社会中、在国家里都有自己应尽的义务以及享有的权利。第二,通过课上讲故事、看新闻等,带领学生关注民生及时事政治,让学生了解国家,知道社会的基本情况。并引导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第三,在了解世界这一方面,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如果可以,让学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联谊,相互之间进行拜访以及相处。可以利用各种英语角活动,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充分接触异国文化,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同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品质。第四,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可以带领学生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或是发现社会上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等,教会学生学习榜样的同时,对待不文明的现象学生要学会说不。毕竟人无完人,在他人做错事情时,不仅仅要提出,同时要内省。这些方法所做的一切,仅仅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道德思想与法治观念得到培养以及锻炼。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重大,关乎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操守和法律意识。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的意义,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伟大的榜样。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孩子们讲授道德与法治,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树立起明灯。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