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老年慢性病管理强化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

2018-07-24刘喜梅

健康大视野 2018年4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

刘喜梅

【摘 要】目的:针对我区医疗服务中开展慢性病管理的方法及作用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接受我区提供医疗服务的107例慢性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开展慢性病管理,对比分析开展前后患者的健康行为与医疗质量评分。结果:在开展慢性病管理后,本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医疗质量评分均得到显著提升,与开展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我区医疗服务中开展慢性病管理,可有效提升我区医疗服务质量,强化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会医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伴随新一轮医改的深入开展,社会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社区慢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未能及时针对有效控制发展,将给社会居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基于此,在我区医疗服务中应重视慢性病管理,为患者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和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升健康水平。本文主要对我区107例慢性病患者的慢性病管理开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区建档的107例慢性病患者纳入此项观察研究中,均开展我区医疗服务。排除恶性肿瘤、先天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及不配合等患者,本组患者对此项研究知情并同意。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7例;55~79岁,平均(66.4±3.7)岁;冠心病16例,慢性心衰12例,高血压51例,糖尿病18例。

1.2 方法

对本组107例慢性病患者建立社会医疗服务档案,由我区医院医疗人员负责提供医疗服务,并开展慢性病管理,具体措施: (1)创建健康档案:由我区中心全科医生对本组慢性病患者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再根据患者病情,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再制定针对性、个体化的医疗干预计划,同时向患者发放服务联系卡,严格落实责任医生的指导职责[2]。此外,把基本医疗、慢性病防治管理、家庭护理等纳入我区医疗服务体系中。(2)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病发生发展与患者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我区医院应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开展慢性病临床知识的宣教,向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糖尿病、COPD、慢性心衰等慢性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等内容,以提高他们意识。具体而言,要制定合适的宣教计划,通过门诊、宣传栏、专题讲座等方式为我区慢性病患者开展健康宣教。每次门诊时要给予患者健康指导,根据用药情况和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方案,并强化护患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每月定期由医护人员进行健康讲座,系统讲解慢性病的治疗方法、用药、并发症防治、家庭护理等知识。同时,组织患者开展集体讨论活动,互相分享和交流自我医疗的经验,可让我区护士及时解答自己的疑问。每1个月由责任护士入户随访,进行血压血糖的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运动指导及生活指导等。由于慢性病病程长、疗效慢,患者往往会出现消极、不安、焦虑等心理,所以要特别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动态,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掌握患者心理情况,给予针对性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建立治疗信心。(3)强化慢性病管理:为提升我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医疗效果,可将患者分成多个管理小组,8~10人一组,由我区医院组织,设责任护士负责,给予患者辅导,每月需制定饮食和活动计划,指导患者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年龄较大,且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疾病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限,因而要求我区医疗人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宣教,让老年患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责任护士需要保持很强责任心,指导患者认识和掌握疾病的自我医疗方法,引导其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同时,我区康复学人员及医护人员需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规范指导,以得到患者认可和配合,更好的引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展。

1.3 观察指标 对慢性病管理开展前后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评分,包括躯体活动、科学饮食、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每一项满分3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好[2]。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开展前后社会医疗服务质量,包括用药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康复指导、上门送药、就诊指导、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每项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资料均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病管理開展前后患者健康行为对比

在开展慢性病管理后,本组患者躯体活动、科学饮食、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等健康行为的评分均显著提升,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区医疗服务形式也日益完善。如今,慢性病已然成为我国一个新的公共健康问题,为确保慢性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治疗医疗干预,在我区医疗服务中应积极开展我区慢性病管理[3]。

我区慢性病类型多,患者年龄较大,通常需长期、持续治疗和医疗干预,因此,不能仅仅依赖医院,更要我区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支持和保障。对于慢性病而言,持续、有效的医疗干预是治疗的关键,在开展我区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重视健康宣教,让患者正确、深入地认识自身的所患疾病,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其次,责任护士要给予患者系统、全面、针对的医疗干预,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4-5]。本研究显示,开展慢性病管理后,本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医疗质量评分均得到显著提升,与开展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综上而言,在我区医疗服务中开展系统、针对性慢性病管理,有助于强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医疗意识,进而实现良好医疗效果,且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值得实践。

参考文献

高云燕,赵福梅.运用沟通技巧做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01):120-121.

房永叶,王明英,张爱先.医院延续社区护理干预小组的建立与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3):104-106.

贾丽娜,刘菲菲,陈越,等.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0):83-88.

陈以华,陶月仙.康复护理在我国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7,7(02):49-52.

汤育英.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护理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6,16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
健康概念研究综述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
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