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平衡等效问题的教学探讨
2018-07-24魏高昌
魏高昌
摘 要:化学平衡等效问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并在考试中保持较高的区分度和难度,学生对这一问题常常迷惑不解,为此提出了化学平衡等效问题中的“全等”和“相似”两个概念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平衡中的等效问题有更深刻、更本质的理解,从而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化学平衡;等效;途径
化学平衡等效问题首先来自于高中教材:将0.01molCO和0.01molH2O(g)通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到800℃,结果生成了0.005molCO2和0.005molH2,而反应物CO和H2O(g)各剩余0.005mol。如果温度不变,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容器里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实验证明,如果不是从CO和H2O(g)开始反应,而是各取0.01molCO2和0.01molH2,以相同的条件进行反应,生成CO和H2O(g),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的量均为0.005mol,其组成与前者完全相同。
这可以说是化学平衡等效问题的最原始描述。中学化学界普遍用“等效平衡”一詞来概括讨论这一方面的问题,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学生很难判断“等效平衡”的条件及“等效”的内涵,这也是造成高考对这一问题的考查始终保持较高的难度、灵活度和区分度的客观原因。其实,从达到平衡的结果分析,化学平衡的等效可分“完全等效”和“部分等效”两种,如果不细致区分,必然造成学生认识上和思维上的混乱。针对这种状况,笔者提出下列见解:
从教材出发,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条件有关,与途径无关。因而,同一可逆反应,从不同的状态开始,只要达到平衡时条件完全相同,则可形成“等效平衡”。
而建立“等效平衡”状态通常有四条途径:①正向建立;②逆向建立;③从中间某状态建立;④反应物分批加入。对不同的起始状态,通常假定反应沿某一方向进行到底,将所得物质的量与标准状态比较。
一、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如2SO2(g)+O2(g)?葑2SO3(g)
1.恒温、恒容投料相同,如:
此等效为“全等”,三种投料组合按上述条件反应达到平衡后,SO3物质的量及体积分数均相等,当然SO2、O2也一样。
2.恒温、恒压投料成比例,如:
即为等效平衡,但此等效为“相似”,三种投料组合按上述条件反应达到平衡后,SO3的体积分数均相等,但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不等,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与起始投料量成正比,为4∶2∶1。
这是由于在恒温、恒压下,达到平衡后按下列情况进行组合平衡不会发生移动:
投料组合③+投料组合③=投料组合③+投料组合③=投料组合②
体积为V升 体积为V升 体积为2V升 体积为2V升
所以投料组合③与投料组合②达到平衡后,SO3的体积分数均相等,但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为1∶2。
二、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如H2(g)+I2(g)?葑2HI(g)
1.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两种情况均是投料相同,如:
此等效为“全等”,三种投料组合按上述条件反应达到平衡后HI物质的量及体积分数均相等,当然H2、I2也一样。
2.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两种情况均是投料成比例,如:
即为等效平衡,但此等效为“相似”,三种投料组合按上述条件反应达到平衡后,HI的体积分数均相等,但平衡时HI的物质的量不等,平衡时HI的物质的量与起始投料量成正比,为2∶4∶1。
恒温、恒压的情况容易理解。在恒温、恒容下,达到平衡后按下列情况进行组合平衡不会发生移动,所以投料组合③与投料组合①达到平衡后,HI的体积分数均相等,但平衡时HI的物质的量为1∶2。
用“相似”和“全等”表示化学平衡中的两种等效情况比较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一方面,“相似”和“全等”源于数学几何证明,学生心领神会,“全等”代表完全等效平衡,“相似”代表部分等效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对化学平衡中的等效问题有更深刻更本质的理解。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