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学会表达技能
2018-07-24郑琼
郑琼
【摘要】口语表达是架设在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学生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进而在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有效阅读,让学生学会表达技能。
【关键词】有效阅读 文本解读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18-01
《温州市第二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已经如火如荼的启动了。而口语表达,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也被列为提升学生学习力工程之一。但是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经常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发言的人数逐渐减少,少数学生成了“发言专业户”,大部分同学成了“旁听者”,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有些学生虽然鼓起勇气举起了手,但是在表达上,往往声音轻得似蚊子哼哼,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甚至是词不达意。学生说话能力、说话素养这一可悲的退化,不是短时间形成,也不可能寄予一两次训练就会有突飞猛进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源,找准训练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探究问题,关注表达现状
1.对学科本质茫然,导致语言训练缺失
许多教师对学科本质很茫然,把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只重视课文内容的分析,而缺乏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关注。他们往往认为表达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学中存在着阅读与表达脱离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在阅读教学中寻求结合点,指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从而实现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
2.对训练流于形式,导致语言训练低效
有些老师虽然在课堂上也有语言表达的训练,但是,教师对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心中不明确,不知要让学生说到怎样的程度。学生发言时,有的教师关注的仅仅是思想层面的东西,话语形式却忽略不计,语文味就在这样的意识里丧失了。
二、授之以渔,学会表达技能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以阅读教学为主渠道,将训练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说话素材,捕捉教学中的“说点”,进行扎实训练,让学生学会表达的基本技能。
1.在句子仿说中规范表达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语言表达最易不完整、不规范。而我们的课文中蕴藏着很多优美的词语、句子,模仿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说话训练是一项最基本的口语训练内容。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要适时地提供恰当的句式,就为他们搭建了语言表达的桥梁,从而使孩子能完整、规范地说好一句或几句话。
2.在仔细观察中引导表达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而教材是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动画等创设情境,知道学生仔细观察,恰当点拨,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进入文本,在课堂发言中强化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对情感的体验,在对话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形成其个性化的语言。
3.在学习写法中模仿表达
《“红领巾”真好》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全诗不但形象美,画面美,而且音韵美。教学时,我在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同时,试着让学生去发现诗中的押韵,并引出“问答式儿歌”的特点。接着拓展链接到语文园地六问答式儿歌《谁和谁好》,问答式儿歌的特点小结课文:“谁和谁好?“红领巾”和小鸟好,“红领巾”爱鸟护鸟,小鸟夸他们真好。”最后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诗人,谁和还是好朋友呢?仿照这首诗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在模仿中,学生认识到诗歌创作并非想象中那么难,从而也体会到了诗歌创作的无穷乐趣。
4.在阅读感悟中诠释表达
“诠释性表达”就是以文本为依托,通过丰富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表达中深入理解和感受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关于“父母之爱”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从“了不起的父亲”这个角度来读课文,关注作者的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父爱,体会作者的精妙表达,引出重点语句:“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接着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去感受,层层推进,然后适时小结:“就这样,作者马克·汉林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使父亲像一座大山,伟大、坚强。”这样的小结语再一次引导学生关注了文本的表达方式,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了作者用词精准、层次清晰、构思精妙的写作特点。最后让学生仿造作者的表达方式,也来说一说废墟中的儿子此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5.在有序复述中巩固表达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复述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生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6.在丰富想象中激活表达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的“空白点”一般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获突破点,为学生的想象说话留下了大片空间。教学中,如果教师可据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无疑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7.在拓展资源中丰富表达
《花钟》是三年级上册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从有趣的现象入手介绍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读听辩,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自己平时的口头语是这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花儿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然后拓展出示其他在整点左右开放的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学学课文的表达方式,也来说一说。出示:上午6:00斑猫儿菊开放(图略),上午11:00鸟乳花开放(图略),下午6:00月见草开放(图略)。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发展学生口语能力。抓住文中表达花儿开放的不同说法,训练学生积累词句,学会表达。这样的练习设计在拓展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表达的同时,更让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
说是架设在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说是灵动思维的流泻,说是生命潜能的喷发。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之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有效閱读,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这样,语文教学一定会成为师生获取快乐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志强.《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
[2]曹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
[3]彭丽雅,《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