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中的城市景观
2018-07-24张小芳
摘要: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描写农民工进城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多次描写到了进城农民工居住的城中村景观,工作范围内的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小说以进城农民工刘高兴的视角对大量城市景观进行了描写。通过对城市景观描写,小说表现了社会底层农民工的不幸命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与农村,农民意识与城市文明的独特思考。
关键词:《高兴》;城市;景观;城乡对比
贾平凹的小说大多以商州世界为书写对象。然而,我们知道,自18岁离开农村后,贾平凹就一直在城市生活。他的许多作品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城市,其长篇小说《高兴》就讲述了农民刘高兴到西安城里拾破烂谋生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文学地理景观的角度,对《高兴》中描写的城市景观作一考察,进而了解作者如何进行城市景观描写,表现进城农民工的命运和自己对城乡文化的独特思考。
一、城市景观类型
人的生活離不开外在环境,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作为城市题材小说,《高兴》中就有大量的城市景观描写。本文所谓的城市景观,是指小说所描写的城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高兴》中城市景观,大致可分为城中村景观、城市人文景观和城市自然景观。
(一)城中村景观
城中村,顾名思义,是指都市里的村庄。在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就有了城中村的存在,这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城中村是进城农民工经常选择的暂时栖身之所,也是城市发展过程特有的一道景观。在《高兴》中城中村景观的描写占了相当的篇幅,并且具有一种结构性的对比功能。
(二)城市人文景观
小说中刘高兴离开农村,到西安城里靠拾破烂在城市立足。他的生活范围就包括池头村剩楼和兴隆街的十道巷子,偶尔去城墙、魏公寨的塔街和大唐芙蓉园广场转转。他对城市的认知只限于底层的、微不足道的部分,也正是如此,才更加真实。城市中的各种景观是刘高兴对城市最直观的认知。同时,这些景观也蕴含着刘高兴的喜怒哀乐。
兴隆街在西安的东南角,兴隆街的十条巷子,大至宾馆、酒店、家属区,小至商店、垃圾桶,小说中都有描写,甚至连街上一棵移植的紫槐都进行了描写。在刘高兴眼中,西安城里的楼是一幢一幢高低胖瘦往空中戳着,路上架路,曲里拐弯的。
(三)城市自然景观
《高兴》中有许多关于树的描写,小说先后写到了紫槐、雪松、紫丁树、核桃树、法国梧桐等树木,如果说上文所述景观描写主要是城市人文景观的话,那么对树的描写则大体属于对城市自然景观的描写。
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中的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体现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写作视点。
二、固定的叙述视角
小说原来的书名为《城市生活》,经过慎重思考,贾平凹改变写作手法和叙述角度,改名为《高兴》。《高兴》采用固定的人物视点——主人公刘高兴的视角描述了刘高兴看到的西安城,作者贾平凹借助刘高兴个人的“眼睛”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高兴》中有大量关于树的描写,如紫槐、雪松、紫丁树、法国梧桐、核桃树、锁骨菩萨塔顶的皂角树、西安火车站广场的银杏、楸树……对于这些树的描写,主要为了衬托刘高兴的心情,起借景抒情的作用。如刘高兴初到西安,看见正在种植紫槐的愉悦。与孟夷纯在一起时的高兴,在咸阳工地时的寂寥,在派出所时的无助,等等,都写到不同的树的景观。与小说“后记”之二中“六颗树”相比,小说中树的描写没有那么细致入微,对它的叙述零零星星,依靠无数零星的点染逐渐地蕴蓄更加动人心魄的力量——刘高兴进城后的日子一波三折,但依然充满信心。
三、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高兴》中,作者贾平凹为何要着意描写上述城市景观呢?为什么要通过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刘高兴的视角来描写这些城市景观呢?仔细推究,这似乎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紧密相关。
作者贾平凹在“后记一”《我和高兴》中提到,他创作《高兴》,主要受进城拾破烂的老乡刘书祯的启发。但贾平凹的作品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当代社会现实。关于农民工进城,他说:“我要写刘高兴和刘高兴一样的乡下进城群体,他们是如何走进城市的,他们如何在城市里人安身生活,他们又是如何感受认知城市的,他们有他们的命运,这个时代又赋予他们如何的命运感,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觉得我就满足了。”作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意义与影响,贾平凹说:“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打工的这么一个阶层呢,这是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的无奈之举,权宜之计还是长远的战略政策,这个阶层谁来组织谁来管理,他们能被城市接纳融合吗?进城打工真的就能使农民富裕吗?没有了劳动力的农村又如何建设呢?城市与乡村是逐渐一体化还是更加拉大了人群的贫富差距?”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进城农民工在社会底层艰难地生存的处境,及农民工进城对城市与农村带来的利弊。可以说,《高兴》是“一份份社会记录”,记录着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作品表现了一种对“真”的追求,而“真”乃是文学的审美值追求的基础。
贾平凹以刘高兴的视角描写城市景观,景观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小说中写到了一颗移栽到城市的紫槐,刘高兴等农民工也像从乡下移栽到城市的树一样。正如“后记”所写的六颗树一样,一些在偏远山村扎根、历史悠久的古树,见证了几代村落的荣辱兴衰,最后被移植到大城市,成为路边、公园的普通一景,而一些老树就此死去。显然这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无法避免的。进城农民工生活在社会底层被漠视和歧视,这也是当今时代造成的。
总之,《高兴》中城市景观的写反映的是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底层生活图景。他们栖居在城中村,脚步遍及整个西安城,在随处可见的城市景观旁驻足停留。“写出他们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对峙中的坚定和惶惑,写出他们寻找家园而不得的漂泊感,写出他们精神的渴求和痛楚。”通过刘高兴们的命运故事,也通过小说中的城市景观描写,生动揭示了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陈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贾平凹.高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小芳(1991- )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