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浏阳传统手工夏布的文化再生产
2018-07-24黄准
黄准
摘要:传统夏布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动态过程,而非一个客观实体。本文的论述主要透过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对传统夏布文化的传承状态展开深度剖析,通过对浏阳传统手工夏布文化的传承场域、文化资本以及生存心态的分析,厘清夏布文化再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权力与资本关系的互动与转换状态,进而呈现出传统夏布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动力机制所在。
关键词:浏阳传统手工夏布;文化再生产
一、浏阳传统手工夏布的发展历史及传承现状
夏布是一种由天然苎麻纤维为原料经手工织造而成的麻布,这种麻布凉爽透气,易洗易干,经久耐用。浏阳夏布的发展几经兴衰起落,兴旺之时曾与浏阳花炮媲美,创下不菲的出口外汇;后也因天灾气候、原料种植技术、生产管理、外销订单萎缩以及其他化纤面料问世等原因,衰落滞后;直到今天仍在发展传承之路上艰难前行。
近年来,在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绿色生态设计开始成为了高品质的生活的核心概念,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以其朴素、纯粹的造物方式正悄然走进现代生活,积极的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氛围,使得这项传统织造技艺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中得到发展。
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场域(field)、资本(capital)、生存心态(habitus)这三个基本概念共同构成了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场域是“由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并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其意在指出,社会空间中可以分出不同的场域,如政治场域、文学场域、经济场域、学术场域等;这些不同的场域又共同构成一个社会文化“大场域”。在这些场域中,每个场都有着相对的自主性,可以遵循自身独特的逻辑和规律运转。同时,这些场域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制约。
正是“场域”、“资本”、“生存心态”这三个概念在实践行动中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构成了文化的运作与更新。传统手工夏布文化再生产的实质是——在传承场域中,各文化主体所积累的资本和生存心态联合互动与博弈的过程,即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人和地方民众各文化主体在当下文化遗产语境中,围绕保护与传承这一主题,以各自不同的生存策略和各自所拥有的不同资本,推动着传统手工夏布文化传承场域的建构。
三、浏阳传统手工夏布文化再生产
传统夏布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再生产,形成了各种社会互动与竞争的关系,也就形成了夏布文化生产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行动者包括地方政府、市场、传承人、大众传媒、当地民众,他们之间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夏布文化生产场中,各种不同角色都通过行动占有夏布文化资本,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资本的积累与转换,进而外化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的形式。
(一)浏阳传统手工夏布文化的传承场域分析
围绕“场域”的转换,地方政府、传承人、地方民众本着不同的文化生存心态,裹挟着各自拥有的资本,在传统手工夏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游戏规则中,投入不同的策略,诠释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在悄然地进行文化生产。
1.地方政府
在传统夏布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作为国家政治功能的推行者,地方政府优先拥有国家机器赋予的配置性资源、政治资本与社会资本,以科层化管理形式影响着传统手工夏布的传承。
地方政府在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在产业政策、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品牌建设、产业联动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服务,以此来促进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的进行;还应该在传统夏布文化生态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为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的可持续提供更具核心价值的内在发展动力。
2.地方民众
在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民众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其不仅直接参与到传统夏布文化的生产、消费环节,同时也是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的直接感知者。因此,民众场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确立是确保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民众不仅希望通过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获得经济资本,同时也希望借助经济资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民众场域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或有着高超的手工技艺,或有着广阔的视野和敏感的市场意识,在传统夏布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复兴民族文化认同和激发民众文化自觉意识中同样有着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他们成长于乡村,对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有着强烈的情怀和责任感,在民众的生活、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可以被称作“手工艺文化精英”。在浏阳传统手工夏布的再生产过程中,“手工艺文化精英”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夏布文化生产场中的资本转化
1.政府
浏阳夏布的发展、产业化的形成,历来都是以农业生产的姿态出现,政府扶持夏布行业的发展,其主要目的也是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出口外汇。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发展的政策出台以及,政府主導夏布的发展,发展地方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含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2.传承人
在浏阳夏布传承的再生产过程中,涌现出了以谭智祥为首的一批工艺精湛、接受新事物快的能人,他们在夏布的文化再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夏布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生产精英,他们同时拥有着夏布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他们不但对夏布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眷恋,进而带动了夏布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转换。由此,进一步推动着夏布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发生转换。诚然,在夏布精英们对于夏布文化的改造与创新中,不仅是使夏布文化资本外化为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经济收益和文化认同,她们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不仅也同样获得了物质回报,并以此提高了自己在社区中的社会地位。夏布精英们掌握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在村落生活世界中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她们作为夏布技艺传承的生力军,为延展壮族夏布文化而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3.大众传媒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以其自身强大的传播功能而拥有社会资本。一方面,他们是地方政府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生产的重要媒介,它们也需要一定的文化资源作为自己的文化生产资本,因而,具有丰厚壮民族特色,以及在当代发展态势良好的夏布无疑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可以说,浏阳夏布的发展与繁荣,与大众传媒的积极宣传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湖南卫视等诸多大众媒体,都对浏阳夏布做过专题报导和宣传介绍。凭借着大众传媒的社会资本,在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宣传中,浏阳夏布名扬四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这里,我们看到了夏布文化资本是如何借由大众媒介获得社会资本,从而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受众,而进一步获得经济资本。当然,大众媒介对于夏布文化的报道与传播,也并非是无偿的。他们也在夏布文化再生产中获得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
(三)夏布文化生产场域的生存心态
所谓夏布文化生产场域的生存心态,是在夏布文化生产场中各行动者身上体现的一种性情倾向,即各行动者在夏布文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和规范构成了各种资本的携带者采取种种策略去维系文化生产场域的动力机制,即文化生产场域的生存心态被生产场域所形塑,同时也是文化生产场内关系不断互动的推动力。那么,对于夏布文化生产场而言,其场域中的生存心态则主要体现为“夏布文化再生产”的规则,其实质是,赋予原有的夏布文化资本以新的内涵,并加以还原、重组与创新,从而在夏布文化生产场中实现文化资本向其他资本进行转换。也只有实现夏布文化的再生产,才能实现各个行动者在其中的“利益”所在。因而,“文化再生产”,正是夏布文化生产场域的核心生存心态。
四、结语
将文化再生产理论作用于夏布文化传承的研究,我们要关注的是,“场域”、“资本”以及“生存心态”是如何具体作用于夏布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产过程的。对于文化的传承过程,我们要关注各种社会关系以及行动者的合力在它身上的作用,以及这些合力是以何种生存心态进入到文化传承的再生产过程中的,并且这些不同的生存心态又将如何随着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而发生变化,只有對卷入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结构和心态结构双重结构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理解文化传承的动力机制所在。
参考文献:
[1]《浏阳县志 卷八 贸易》. 浏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浏阳年鉴》(1988年)
[3][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