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三级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研究

2018-07-24武大荣

新课程·下旬 2018年4期

武大荣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关键词:分模块;有重点;做微型;高中主题班会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认知如果没有及时跟上学生成长的步伐,就会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情况。因此,在高中阶段树立积极的班级舆论,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主题班会是班级舆论环境建设的主阵地。主题班会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让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认知。那么高中阶段的主题班会如何开展呢?

一、新课程教材设计思路启发下的主题班会方案设计

新课程的课程内容设计立足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必修和选修模块,科学方法通过螺旋式上升、层层深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同样以影响学生认知为主的主题班会也应该像教材编写的模式一样,将学生应该获取的舆论信息设置为几个主题模块,在每个模块内又设置重点课题,而每个课题又可以根据教师、学生或是环境的不同设计成从不同角度展开的微型班会课。

立足于新课程课程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将主题班会的设计归纳为四个基本模块:包括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对社会的评价和认知、对学习的评价和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认知。每个模块可分解为若干重点主题。

针对自我评价和认知的模块,可以分解为几个重点主题:(1)理想和目标主题;(2)自我不足或错误的归因主题;(3)自我成就归因主题;(4)自我情绪认知和控制主题;(5)自我拖延行为认知主题。

针对社会评价和认知模块,可以分解为几个重点主题:(1)社会弊端认知主题;(2)他人行为评价主题;(3)社会发展规律认知主题;(4)爱国主义教育主题;(5)安全教育主题。

针对学习评价和认知模块,可以分解为几个重点主题:(1)学习意义及重要性主题;(2)学习方法主题;(3)学习效果评价和问题归因主题。

针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模块,可以分解为几个重点主题:(1)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主题;(2)与老师的关系处理主题;(3)与家长的关系处理主题;(4)与陌生人相处的关系主题;(5)与朋友的关系处理主题。

二、“分模块、有重点、做微型”高中三级主题班会课设计方案的提出,参考了目前主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1.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指引主题班会要根据高中生核心素养设置模块。

2.高中生的常见心理矛盾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指引主题班会要设置重点主题。

高中时期是学生心理成熟的关键期,此时的学生有着成人的智力水平,但是在心理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上却非常欠缺。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我认知不正确、学习心理不健全(学习欲望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人际适应困难(与父母沟通不畅、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同学关系不够融洽、与异性交往不自然)。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一文中提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习类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封闭心理、情绪化心理严重、早恋)。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将主题班会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对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的问题。结合高中生每一方面的心理问题都会有多种表现,又可将每个模块的主题划分为若干个重点主题。

3.中学生认知方式和特点,要求班会课应从多角度、多模式的微型班会入手。

高中生在知觉和觀察事物时比初中阶段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视听觉感受性已达成人水平,甚至高于成人水平。高中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而且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

“微型班会”有时间短、针对性强、形式灵活的特点。“时间短”适合高中课业负担比较重的现实状况;“针对性强”一方面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往往是在学生经历或体验问题之后,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反思,更能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因此,高中的主题班会特别需要微型班会这种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燕.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6(5).

[2]陈雪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教文汇,2007(10).

注:本文系鹤壁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分模块主题班会设计实践研究》。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