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探究
2018-07-24赵博琼
赵博琼
【关键词】 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
系;现状;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9—0033—01
一、中职教學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现状
1. 质量监控与保障指标的系统性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各制度之间的指标关联度不高,监控指标相对“独立”,对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监控与保障缺少相应指标,没有形成有机整合的运行体系,导致中职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系统性不强,削弱了监控与保障的整体效应。
2. 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动态性指标不足。中职学校的质量影响因素关乎产业经济发展、技术更新换代等外部因素和生源质量、教师素质、硬件设备等内部因素,影响因素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但是部分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采用固定的、程式化的指标体系,缺少发展性指标和弹性因素指标,未能全面、动态地建立指标体系,削弱了监控与保障的及时诊断和调节效应。
3. 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过程性指标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是自上而下单向的、指令性的,通常采用了一期一评或一年一评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方式,过分注重了终结性指标的设置和监控,忽视了过程性指标,导致中职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过程性指标较少,削弱了监控与保障的全过程反馈调节效应。
二、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1. 监控与保障专业设置。中职学校应瞄准市场需求,紧盯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专业发展道路。要有效监控与保障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同时监控学校外部和内部指标。外部指标主要包括区域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生源意向、人力市场供给饱和度等专业设置前期指标和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专业建设过程指标;内部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实训设备、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质量、就业薪资、后续发展能力等。
2. 监控与保障教学文件。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二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落实。三是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落实。四是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五是评价模式改革方案的制定与落实。
3. 监控与保障教学过程。一是监控与保障教学计划进度的制定与落实。二是监控与保障备课实效。三是监控与保障课堂实效。四是监控与保障作业布置与批阅反馈。五是监控与保障考核评价。
4. 监控与保障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应监控与保障学校是否制订并落实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是否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提升了教师素质,是否保持了合理的师生比、“双师型”教师比例、专兼职教师比、职称结构比例、年龄结构比例等。
5. 监控与保障教学秩序。符合职教规律、切合学校实际、科学有效的教学秩序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应监控与保障教育常规工作是否正常运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到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是否达到了正向激励,教研活动是否形成了有效的教研成效,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是否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外开展的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服务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6. 监控与保障配套资源。一是监控与保障选用教材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严格落实了教材选用及管理制度;二是监控与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否配套建立了开放、共享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否形成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机制;三是监控与保障实训设备及耗材,是否保证了生均工位数,是否建立了实训耗材投入与教学成果产出对接的管理机制;四是监控与保障智慧校园建设,是否搭建了智慧云校园平台,是否推动了教学信息化等。
7. 监控与保障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学校质量的风向标。应监控与保障社会评价渠道是否畅通,舆论收集是否全面,舆情研判是否科学,主要监控在校生、家长、毕业生、企业、社会人员的信息反馈及社会舆论。
三、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路径
1. 学校应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做到监控指标全覆盖、反馈信息全收集、整改措施全落实。
2.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教学检查督导、第三方评价等制度,通过课堂听课、考核评价、学生座谈、评教活动、教师考核、企业实习考核等方式开展监控信息收集,对收集的信息指标综合研究,使之具备条理性和典型性,最后及时整改纠偏。
3. 中职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复杂,质量保障涉及面广,质量监控多主体、多方式、多种类,因此,学校要整体设计,采取“整体统筹设计、部门分工协作、师生人人有责、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监控与保障工作运行机制,及时全面汇总监控信息,及时调整保障措施。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系统控制论的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6]GHB0744)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