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和对策
2018-07-24陈雅娟
陈雅娟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而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以及重点就在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相互转型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整治空心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构乡村空间,将城乡的差距缩小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现在我国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在就业、人口、生态环境、土地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主要是为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并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决策的科学支持。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发展;美丽乡村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提高进行强调,将其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项重要的推进任务。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列入到“五位一体”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布局中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提出来。
一、中国农村发展过程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中存在要素流动不协调的情况
1.人口城市化严重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的加速,这提高了城镇化的水平。根据统计城镇户籍的结果显示,我国到2012年的户籍城镇化率达到35%左右,相比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比率是非常滞后的。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镇化水平使乡村中的系统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农村人口大量进行务工,而滞后的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化,是对城乡间的协调发展非常不利的。根据常驻人后进行城镇化率的核算,其中已经包含了农民工这个群体,而尚未实现市民化的农民工会导致虚高的城镇化水平。表1中先给出了从2008年到2014年间农民工的规模情况。同时,因为我国具有独特的二元化的城乡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时户籍制度也与之相联系,使农村上亿的外出务工人员只能够“往返流动,城乡两栖”,同时也产生了很大了一个农村留守群体,导致农村流程群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显著。这些问题对于建设美丽乡村都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需要社会和政府进行广泛的关注。
2.高速的土地非农化
最近几十年间,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导致我国乡村中的土地非粮化以及非农化的水平增加,耕地大量减少。耕地减少在两个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首先是内部的农业結构调整趋向逐利性,使耕地逐步向水产养殖、畜牧业、果园等方面的用土发展;其次就是因为土地的工业利用以及城市化利用中带来的经济收益要比农业耕地的高出很多,导致耕地工业用地以及城市用地方向转变。高速的土地非农化导致征用了农村大量的集体土地,农业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产生了新时期中特殊的新兴群体——失地农民。在快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保障农民合法权利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虽然,在农村集体开发的过程中,给农民短时间内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是从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命运方面考虑,需要以更为长远的角度进行考虑。
3.农村空心化的速度加快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中的人口实现了非农化的快速转移,这个过程减少了农村常住人口的数量,提高了农村中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建设农村用地逐渐显现出“外扩内空”的情况。很多农村地区并没有合理的规划过程,同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导致农村中用于居住的用地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同时最近几年因为二元结构题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并没有根本的缓解城乡间冲突的利益以及农民工就业方面的压力,空心化的农村情况还在不断加剧,这在浪费土地资源的同时,也会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空心化的农村状况,已经对我国建设新农村以及美丽乡村产生了影响,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
(二)地域中存在不平衡的空间格局
受到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城市群分布、人口分布方面是非常不平衡的,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人口分布与耕地分布,城市聚集区的分布存在着高度重叠的情况。从区域的分布情况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总体上具有南减北增的情况,中部和东北地区增加、东部地区减少的情况。受到了二元的城乡体制结构的影响,一些地区中城市和乡村间的隔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农村和城镇化本应该实现一体化的发展,但是城镇化过程是需要以农村的牺牲作为代价的,导致城乡间的差距加大。但是在建设新农村以及美丽乡村过程中,不应该将农村和城市间的关系割裂,需要将城市和农村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考虑,需要以城带乡,以城补乡。存在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异,将建设美丽乡村的不利因素进一步扩大,同时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不能够只是实现乡村系统的自我完善过程,而是需要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二、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城乡统筹以及结构二元矛盾的显现
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二元城乡的矛盾不断突出。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新型化模式需要重点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也就是为1亿农业的转移人口进行城镇落户,将1亿人居住的城中村的一级棚户区改造,对1亿人的就近城镇化过程进行引导。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新型城镇的基础,能够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带动投资,实现消费的扩大,进行发展的促进,为农民群体造福,能够最大程度上对城镇以及乡村中的文化、历史以及自然的风貌进行保护。现在建设美丽乡村需要面对以下四个难题:首先,低产出、高消耗、重污染的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不能够为继;其次,结构二元体制下人地分离、城乡分离的情况不能够为继;第三,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日益衰退的农村价值不能够为继;第四,农民工城乡双漂以及失地农民的民生权益问题不能够为继。建设新型的城镇化需要将“重城轻村”的观念破除,实现统筹推进、城乡并举,协调发展。
(二)怎样根治“乡村病”
快速扩张的城市建设,不但使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情况产生,还引起了空心化、废弃化严重的乡村病。乡村病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演变来的:首先是高速非农化的农业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安全和稳定的焦点;其次,是农村的主题社会中老弱化严重,使建设新农村以及现代农业的过程难以为继;第三是建设农村的用地逐渐空废化,反应出农村土地制度整体存在不足的安排;第四,农村存在着严重的水土环境污损化,使百姓的健康情况受到威胁。现在需要正视这个问题,有效计划,将顶层的设计做好,确定根治的相关策略。
(三)农村中的污染情况需要有效治理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重组区域要素、重构产业、转型社会经济过程中,特别是非农化乡村要素的过程中,会损耗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导致人居环境中质量的恶化等问题的发生,导致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不能够实现。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有效的解决,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影响农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社会中和谐产生影响,因而需要对农村中环境问题实现综合整治,将农村环境中的问题彻底改变。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策略
(一)推进新的发展乡村转型的认知
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因为土地使用转型过程中导致的问题和矛盾等方面的问题不断的显现出来。需要打造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的综合性的人文过程。需要在城乡地域系统中实现要素的转移,转变战略、转换机制,其中需要包含人口的城乡格局、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空间形态以及土地的利用等方面的转型过程。需要在理论上,加快推动地域系统的理论;在战略上,推进合理的城镇化新型发展战略,实现一体化的城乡发展。在工程技术上,需要对综合治理城镇化的工程、模拟决策技术、信息支撑平台的实现,在乡村转型实现科学的规划过程,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将农村文明生态化以及城乡等值化实现。
(二)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其本质就是协调、发展、健康、富裕,其核心就是协同推进新型的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乡村中创业创新活力的激发,实现城乡等值化、就近园区化以及就地城镇化的过程。建设美丽乡村的模式下,需要综合考虑并践行新型的发展城乡的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实现节约资源的转型模式,引领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过程。
(三)建设中国村镇的新格局
需要实现对建设村镇新格局的构筑,实现一体化格局中的根本性要求,同时将城乡间的二元结构打破,将“三农”问题中现实途径破解,实现融合从城市化过程的战略格局。
(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现新的突破
要将三农问题解决,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問题,而建设美丽乡村中关键的问题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而既要对工程资本进行吸纳,还需要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强化政府的扶植、引导、调控、服务以及监管的作用。实现制度的创新,实现振兴乡村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关系到整体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找出目前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有针对性的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出路,有效推动,才能够真正实现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 现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3(1): 1-6
[2] 王晓广.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