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7-24刘昱辰
刘昱辰
【关键词】 历史教学;史料;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84—01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则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实际上,二者的界限并不明确。一般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各种史书、图画、碑文、文物、民谣等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近年来,史料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教师应如何正确地运用史料呢?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1.史料运用脱离实际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锻炼他们的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及信息运用等各方面能力。但大部分教师在史料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去分析和选择史料,没有顾忌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选取的史料难度大,超出学生能透彻理解和运用的范围。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史料的运用目的,难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史料知识的不真实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变得更加快捷、简便。网络上的史料知识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但是在网络上查找史料知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很多史料知识的真实性有待考查。这些不真实的史料知识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扭曲的历史观。尤其是当下娱乐行业蓬勃发展,很多电视剧、电影等都对历史进行了很大改动,歪曲了史实。
3.史料运用方式的不合理性。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的方式就是自己选择历史材料,然后分析给学生,这个过程是把教师的思想强加给了学生,而没有给学生一个指导性方向,去让学生独立进行分析。长此以往,会弱化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
1.改变史料的呈现方式。大部分教师选取的历史材料难度过大,有的历史材料甚至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脱离了史料运用的目的。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改变史料的呈现方式,选择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新的教学方式。史料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可以摆脱传统的文字史料表现形式,运用图像、文物、民谣等生动形象的史料给学生展示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秦朝为例,在介绍秦完成统一时,可以秦“半两”钱货币图片及“焚书坑儒”的一些图片等来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
2.谨慎选取史料,確保其真实性。史料的真实性及正确性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思想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职责。错误的史料会给学生带来扭曲的历史观,对其学习和生活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史料的选取一定要谨慎对待,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另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史料的能力,在不断的练习培养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辨别能力。对于电视剧中故意夸大、扭曲历史事实的现象,教师也应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将电视剧中的失实情节视为历史事实,失去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3.合理地选取史料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应该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不能太过于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选取史料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站在学生的角度,适时运用史料知识。当然,也要注意选择的量。一节课45分钟,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传递有效的知识,运用的史料内容不能过多,避免最后因时间不够而没有深入地为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未能达到运用史料的目的。
4.对教学步骤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模式大都是由教师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学生将结论照搬照抄就完事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先由教师给出史料内容,然后,学生进行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给出建议,作出评价。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