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2018-07-24代妍
代妍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奥尔夫音乐;作用;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67—01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音乐教学也成为新课改的重点科目。本文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基准,研究该理论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旨在提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运用,丰富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内容,培养小学生的乐感,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其创始人为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他主张“原本性”理念以及“人本主义”理念,他提出在音乐教学中需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将音乐教学寓于游戏等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学于乐,从而从根本上提升音樂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强调的是教学语言与动作相互统一,同时进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在学习初期,应注重对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锻炼,这包括音乐语言的发音、识别、鉴赏以及音乐背景下舞蹈动作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肢体动作可以代替语言发生,传达出胜过语言的音乐效果。乐器敲打的相关训练也是初级阶段的必备科目,熟悉乐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对不同的乐器进行音色辨别,明确它们的特点以及风格,都是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提升阶段,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特点的综合性、元素性,可根据不同曲目、不同乐器、不同的舞蹈对小学生进行启蒙,让小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作用
(一) 增加音乐知识积累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有限,但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早已考虑到了这一问题,这种音乐教学方法在小问题中蕴含大道理。通过每节课教师一点一滴的讲解以及小学生的自我感受,长期积累下来,小学生积累的音乐知识势必会越来越多,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二) 激发学习兴趣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出低年级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应该增加趣味性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学习中对他们加以引导,通过乐器敲打、语言讲解、视频观看以及肢体动作来增加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 提升教学质量
在低年级课堂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探索符合当代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把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尽可能提到最高,奥尔夫教学法的要求对于促进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运用
(一) 视觉观赏
低年级课堂的小学生受到年龄限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天真活泼的他们很难对一项事物专注地坚持下去。但是情景观看却成效显著,比如适合小学生的影碟以及相关动画片,都能提升小学生注意力,课堂效果显著。在音乐艺术中,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有声音乐,部分音乐会借助舞蹈动作及音调展现出来,小学生借助这些视觉感受对音乐展开畅想,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激发创造力。
(二) 仔细聆听
音乐本身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做到动静结合,适当地安静下来,由教师播放适合小学生听的曲目。通过发言的形式让他们告诉老师,他们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引导他们自主思考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三) 说唱结合
音乐的展现形式没有局限,不管何种形式的声音,都属于音乐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朗诵歌词,试唱乐谱,教师先要对歌词及大意做讲解,然后引导他们在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为音乐注入情感,才能展现音乐的魅力。也可以采用讲故事、念儿歌和玩游戏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让小学生可以快乐地学习音乐。
(四) 动作展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于音乐的定义很广泛,凡是在生活中能产生声音的事物都被称为乐器。这为音乐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因为人们的身体本身就可以制造出各种声音。“肢体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拍手、击掌、跺脚等感受音乐的律动性,这种方式简单易学,学生的参与度高了,其感受能力也会随之更加深入。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