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实验室的新疆高校实验班培养模式探讨
2018-07-24李永明汪烈军
李永明 汪烈军
摘要:本文探索了以开放创新实验室的高校实验班培养建设方法,设计了实验班开放创新实验室教学模式。该设计引入校企联合实验室,将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及学科竞赛相结合,建设个性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组建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教师团队,开展以创新实验班为依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班的建设,以及创新实验室多个创新团队的组建。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本科毕业和指导教师队伍,为其他班级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实验班;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256-03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创办了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实验班[2]。新疆高校也跟随教育改革的浪潮推进了实验班招生和建设。
一、国内高校实验班现状
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的总体培养目标是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通识基础教育与个性化、自主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深专门人才[3]。实行启发式教育、特色化培养与管理,尝试对创新人才的新型培养途径[4,5]。
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对实验班采用不同的灵活的管理形式,通常的管理形式有:
1.独立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目前被选拔上来的实验班学生有的是通用型人才,有的是专业型人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实验班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很多高校采用大一、大二期间的学生不分专业集中学习各个专业的学科知识;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分科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免试保研并直博,保证其接受到完善、系统的教育,这种做法就使得实验班的学生在具备通用知识的基础上,还具备本专业的尖端知识,是落实我国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一种尝试[6]。
2.独立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单一的考核形式、局限的考核内容和不完善的考核目标是我国高校学生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实验班结合国外高校学生考核方式的特点,从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目標注重真实反映学生素质、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机制宽松化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7]。
我国高校学生奖励机制已经树立起了科学的奖励观,构建起了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的奖励机制[8]。实验班以量化管理数据和各层次的目标实现情况为依据,制定具体而科学的奖励标准,使得奖励不仅公平合理,而且奖励得当,从而可以激活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疆高校实验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点,新疆的高考有汉语言和维吾尔语两种,将班级分为汉族班和民族班级,汉族班级学生的生源中也包括少数民族参加汉语言高考的学生(简称民考汉),新疆高校在实验班建设中不分民族根据入校成绩或者考试中优秀学生组建一个班级,对这个班级配备优秀的班主任、单班上课、安排优秀教师上课、配备人生导师,也采用独立的考核和奖励办法。对实验班学生采用淘汰机制,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让不合格的学生到普通班学习。经过几年运行,发现有以下问题:
1)非汉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被大量淘汰;
2)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3)教学、管理模式与普通班差别不大;
4)缺乏对创新思维的引领。
鉴于此,本文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实验班建设进行研究,设计新的创新实验班教学模式,建立个性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组建创新团队,打造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
三、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将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及学科竞赛相结合、全面开放实验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方法出发,以学生为本,突出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创新实验室正常运转,建设全面开放的、科学合理的创新实验室[9]。
1.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建设旨在以高校综合科研力量、实验设备为依托,以行业企业研究项目为载体,整合学校、企业的优势,以行业企业研究项目为载体,整合学校、企业的优势资源,鼓励高校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转变高校科技生产方式,打破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建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验室建设理念。建立协同创新实验室的基本原则:开放、联合和创新。
在经过前期缜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策划,设定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建立以校企协同联合实验室为纽带汇聚企业资源,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培养,包括企业的专业实践和校外第二课堂企业实践平台,在学生培养上形成合力,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联合培养,同时学校也为企业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人力培训,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2.将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及学科竞赛相结合。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育方法,无论是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是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创新项目的开发是一条真正有效地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开发自己喜欢的创新项目,以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3.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开放型的创新实验室里,让学生自主选做实验项目,自行查阅文献进行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开放不局限于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开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通过对参与了开放式预约实验室的同学进行调查、分析和统计,可以发现诸多显著的变化:这些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实验室的利用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可以根据预约实验室的运行情况,重新制定学生及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
4.建设适应创新实验室的技术人才队伍。高校创新实验室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地,也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实验室的相关实验技术人员又是建设、使用、管理好实验室的基本队伍。实验系列教师的政治水平、业务素质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水平、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的进程。
为了建设好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必须完善制度建设,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引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鼓励专业能力强、高学历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学术带头人参与到各种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队伍中,不仅提高创新实验室教学质量,培养年轻实验技术人员成长,同时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并且极大改善实验室队伍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推进创新实验整体水平的提高;选拔治学严谨、敢于担当、热爱实验室工作、学术造诣深、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创新实验室主任,给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每年选拔动手能力强的研究生留校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制度,形成一支职称、年龄、知识、学历结构更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技术队伍。
5.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了保证学生在创新实验室和参加各种大赛的时间,在确保体育、政治理论、数学、英语等通识课程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压缩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理论部分学分和课时,适当增加集中实践环节、独立开课的实验课和课内实验的学分数和课时数,把实验班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数控制在160学分以内,其中实验部分学分达到30%。
6.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開放型创新实验室打乱了学生的班级,专业,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到创新实验室,这样创新实验室管理和学生的管理都相应复杂化了,为了充分地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促进创新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际操作能力和规范有序地作好实验室开放工作,逐步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制度中对学生、教师、实验设备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办法进行教学管理,开发了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在网上平台公布创新实验项目的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关的创新实验项目,也可到创新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申请自己构想的项目,经过教师网上确认后,可在创新实验室开展工作。
四、培养成果及总结
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培养,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成果包括:
1.最近三年实验班毕业的学生每年推免和考入“985”高校研究生人数不少于10人,占比30%左右。每年都有3-5人到“北、上、广、深”企业工作,其余的人员都在新疆的央企、国企、政府、军队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就业率为100%。
2.建设了一支适应创新实验室的职称、年龄、知识、学历结构科学合理的实验室技术人才队伍。
3.以实验班学生为主要参与的队伍最近几年参加了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等全国大赛,获得三个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4.获得了对实验班管理的教学改革经验,形成了实验班培养方案和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
总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在参实验班教学中的应用已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限于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教师数量不能为其他班级学生提供相同条件,希望借助新疆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契机在后期建设中增加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教师数量,以把以上经验开放到全体班级。
参考文献:
[1]赵鹏.浅谈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数据结构》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5,(12):77-78.
[2]刘敬刚.浅谈高校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1,(11):92.
[3]冯琪琅.关于高校实验班学生培养机制的讨论及思考[J].消费导刊,2015,(3):271.
[4]贾棋,王祎,许真珍,田琳琳,徐秀娟.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实验班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9-31.
[5]刘春阳.谌丛,王磊.高校创新实验班开放式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98-199.
[6]袁芳.高校实验班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教育,2014,(30):165.
[7]柴晓东.高校学生考核方式的现状与改革策略[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4):31-32.
[8]哈龙,唐海涛,张世泽.大学生奖励机制创新研究[J].神州(下旬刊),2016,(2):201.
[9]曾树洪,唐明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