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2018-07-24郑静
郑静
摘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在职业认识与选择上的具体表现,对他们的择业和就业起着指导性作用。随着时代变迁与形势变化,当代大学生主体——95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随之出现新情况,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务实和矛盾化等新特点,这对高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和把握95后大学生独特的职业需求和愿景,引导培育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并提升其職业素养。
关键词:95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241-03
“95后”大学生是指于1995—1999年间出生的、并已进入大学的新一代中国公民。随着2013年第一批95后大学生集体迈入“象牙塔”,当前高校已然是95后的天下。与80后、90后相比,95后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更发达、信息科技化更普及的时代,因此,新一代95后大学生思想更为活跃,更加追求创新,更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这种群体新特点让他们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上亦是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还存在着一些偏差,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反差。而他们的就业情况不仅影响其自身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95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做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其新情况,掌握其新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根据百度百科定义,“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体现了信念、理想、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则是其希望从事某职业的态度倾向,是其价值观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对大学生的行为实践和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调控作用。
根据金兹伯格(Ginzberg,1951)的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发展分为幻想、尝试和现实三个阶段。其中,18-20岁是职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个体开始从各种职业中根据职业的特点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价值观成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前95后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段,正是职业价值观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调研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总结分析其特点,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体发展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95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
(一)研究方法
以上海市高校95后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金盛华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有本土化特征,本研究将以此为蓝本,对95后大学生进行实证调研。2017年3~9月间,向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5份,回收率为89.17%。调研对象覆盖工科、理科、文科、商科等专业,男、女比例分别为48.23%和51.77%。同时与45名95后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交流。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合访谈资料分析,梳理归纳95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呈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和建议方案。
(二)研究分析
1.职业价值观维度和差异分析。金盛华等人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为维护家庭、追求地位等10个维度,探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本次调查显示,95大学生最重视的职业价值观维度排序依次为:成就实现>兴趣性格>职业前景>薪酬声望>福利待遇>地位追求>家庭维护>社会促进>轻松稳定>规范道德。根据这一结果,95后大学生首先考虑成功实现和兴趣性格,然后是薪酬福利等物质因素,而社会促进、道德等因素比较靠后。这说明95后大学生比较重视自我价值,他们在职业选择上以追求自我成就实现为主,同时注重物质利益;同时以个人发展为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和年级在部分因素上差异明显。第一,在家庭维护方面,女性得分明显高于男性,在薪酬声望和地位追求方面,男性高于女性,且这种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女生更看重家庭和生活方式,而男生更看重实际收入和权力地位。第二,大一年级学生在成就实现维度上得分明显更高,而大三、大四学生在薪酬声望和福利待遇上得分更高,说明低年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具有理想化,高年级学生随着实习实践中对社会的体验加深,逐渐趋向理性和务实。
2.95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1)职业价值目标个性化。将成就实现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说明95后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金钱、名利等外在因素,而是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凸显自我意识。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不盲从、不随大流。在职业目标上不是简单地顺从长辈意愿,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他们敢于担当,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自我奋斗,关注个人的发展,“不委屈”、“不求全”,主张顺从自己的内心感觉,选择自己喜欢、合适的职业。
(2)职业价值定位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四大发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随之而变的还有更加宽泛的就业渠道,更加灵活的就业途径,更加新颖的职业门类。社会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加剧,给人们的就业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选择;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多边形提供了可能。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兴职业和社会现象吸引着学生尝试各种新鲜岗位和生活方式,网络写手、化妆师、网红直播、游戏测评师等职业被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所向往,职业价值定位达到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
(3)职业价值追求务实化。在传统经济环境和体制下,大力倡导以国家集体利益为上,以履行社会责任感为首作为职业追求的标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价值追求上呈现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本次调研数据,以及参阅了其他近期对于95后的调查结果,对“社会的促进”因素的关注已渐渐位居其后,对个人发展、个人利益的关注一跃而上,由此可见,95后大学生价值观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理想主义逐步向现实主义和实际利益转化,职业价值追求更加务实,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4)职业价值取向矛盾化。在职业价值取向上,95后大学生矛盾重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贡献社会很崇高,个人利益难舍弃;专业学习非所爱,职业预期难实现……凡此种种,冲突不断,给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确定性。之所以存在这些矛盾,一方面源于大学生受开放的成长环境和独特的教育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普遍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职业人士及价值评价中个体本位價值取向明显,难以形成群体职业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在发展形成阶段,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复杂的现实教育之间的不一致性,往往给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不解;再者,大学生长期身处象牙塔中,对社会压力尚缺乏足够的承受力,应对社会挑战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在求稳和求变中经常摇摆不定。
三、95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职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倾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尤为必要。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职业价值观教育基础。作为价值观在职业上的反映,职业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它深受个体核心价值观影响。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满足着眼于其本身,而是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加强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教育。人生观是前提,关系到学生职业价值目标的选择和确定;荣辱观影响大学生具体的职业选择和实践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增强社会使命感和担当感,根据国家需要到基层就业、西部就业,避免个人主义倾向;人才观影响个体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帮助学生梳理健康的职业价值取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因此,要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等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构建自我教育体系,激发职业价值观教育主体动力。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是影响95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外部力量,而真正使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独立解决价值观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重点在于构建自我教育体系。通过优化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提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优越条件,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决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促进自我完善,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注重社会实践,增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路径。职业价值观源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调整、完善。通过将学生引入具体真实的社会情景或场所,使其感受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明确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在亲身实践中培养独立健全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促进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注重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善于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育基地,丰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重视实习见习,有效锻炼能力,检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并进行成果巩固。通过持续的实践教育,帮助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内化与行为外化相互促进,知行合一,扎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4.分层分段教育,完善职业价值观教育全程化模式。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年级差异和群体差异,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任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抓起,由“临阵磨枪”、“快餐”型转变为“持久战”型,实施分群体、分阶段、个性化的教育,完善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大一阶段,做好职业认知教育。针对大一新生职业期待模糊,职业认识有限,这个时期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搜集信息,开拓视野,启蒙规划意识,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大二阶段,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明确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初步确定职业价值目标。大三阶段,着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方向,了解特定职业的素质要求、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以此为参考标准进一步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职业素养水平。大四阶段,加强求职技巧训练,并适当开展入职和职后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入职。
5.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职业价值观教育渠道。95后大学生是伴随电视和网络长大的一代,他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表现处更大的自由和开放性,接受信息速度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熟练程度令许多家长、教师望尘莫及。社会思潮迭起,各类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其本身所传递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大学生,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身为高校教育者,应及时掌握各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借助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运用QQ、直播、微课等多种新媒体技术途径,便捷、深入地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活动,打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价值观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职业价值观[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qRYugES2Hf1MnN3et5gCdfV4BEjlRg9g0L9y2o18isqAXrkSe5ToLhQ-7AUX9Rcgl0stHoHCXye4W2f4O7wwTodIKWF-EeFdkgb41EppnL6dR8R4G_JkuDnx3M8ZSndxZEoeLSYQs4viddbH7sGF_.
[2]仝广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58.
[3]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4]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
[5]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N].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6]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校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7]Super D E.Manual of Work Values Inventory[J].Chicago:Riverside,1970.
[8]宗雷敏.我国研究生职业价值观与学习自主性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肖璐,白光林,王俊.演化变迁视阈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6):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