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与途径

2018-07-24张建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目前国家确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检验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教学教育理念出发,把科学研究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将知识传授与科学探索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个性特色培养应以创新为基础,通过知识传授与探索、教学与科学研究、教师与学生、课堂内外等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210-03

2015年10月国家出台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2017年9月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对于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一流”建设明确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眾所周知,高校中人才培养类型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而本科生的培养是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是大学的根本。一流大学应有一流本科教育,没有一流本科教育很难成为一流大学,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流本科教育是建成一流大学的标志,而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1]。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国家的自主创新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即创新型人才来完成的,而大学生正是这些人才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2],因此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3]。目前高校应着眼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建设时期,以“双一流”为发展目标,通过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创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念、行动与方法,并用于改变社会生产与文化而获得重要成果的变革过程[4]。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应从教育思想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是大学生将来发展的潜在基础。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教学教育理念出发,把科学研究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将知识传授与科学探索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个性特色培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主要是传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室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师系统讲授书本内容和知识体系,学生认真听讲,做课堂笔记,领会和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对已有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和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容易形成顺向思维,不利于学生逆向思考问题,创新性有待提高。在目前“双一流”建设环境下,学生既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和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知识传授与科学探索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践行以创新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性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教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潜质。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里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等,因此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员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讲,特别应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一个人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有一个正确的事业发展方向,人文素质对于一个人“三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人文知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思维方式也有重大影响,因为理工科学生接受的思维训练主要是逻辑性思维,人文知识更多的是依靠形象思维,因此二者结合有助于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三,从科学发现史来看,许多原始性创新成果更多地依赖于一个人的直觉和灵感,而这正是理工科大学生所欠缺的,因此人文素质对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打破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体系,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进行系统改革,在大学期间每个教学环节都应采用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习知识,提升素质,掌握技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由于每个人智力有别、能力差异,因此要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强调共性的东西太多,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所有大学体系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几乎全是大而全、高大上;每个学校的专业都是一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方案几乎完全相同,评价标准也一样,所有高校的专业在一起排队评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一样的,高校专业没有特色。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给予学校和专业的办学自主权,让高等学校根据自己发展目标办学,让专业根据自己的特色培养人才,让大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科学研究融入本科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本科期间大学生既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又要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意识,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验技能基础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科研训练才能实现,因此将科学研究训练引入本科教学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高校教师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推进高校的科研发展,达到教研相长,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的优势。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有统一的培养模式,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设计自己的培养途径。从人才培养方案来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更新教学教育理念,把科学研究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将知识传授与科学探索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知识传授与探索、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结合

从教学技巧上来讲,教师给学生讲授一般采用两种教学方法,演绎法教学和归纳法教学。在本科教学过程,高校教师大多采用演绎法为学生讲授知识,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层层的公式推导讲解书本内容,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系统领会和学习专业知识体系,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归纳教学法是通过个别事例进行讲授知识,通过事例引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讲述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后再去推广验证,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应当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点,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两种教学法如何合理使用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各专业特色探索实践。例如,有些学校在低年级采用演绎法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本技能,到了高年级采用归纳法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专业可以从大一开始,整个大学期间每门课程都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探索训练,养成探究和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与科研结合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研究训练来培养。科学研究对象是一个未知领域,只有通过探究才能了解和认知。高等学校,特别是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有很高的科研水平,让这些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本科生科研训练。在高等学校没有承担科研工作的教师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也无法完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学工作。

实验教学在理工科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和思维的主要抓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同学们,也可以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学生的开放式实验,让学生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研究内容,为学生施展个性提供平台,发掘学生的研究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结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又需要教师和学生调整心态和相互关系,共同适应新的教育体系。在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上教师讲授课本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探索研究式教學中,教师负责组织和实施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索研究的学生,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分析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师生用一种发散性思维共同探索研究,其结果有许多可行性,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奥秘所在。在这种教学中,追求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索研究过程,通过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平时测验及探索研究中发表意见和观点等,对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做出整体综合性评价,给出课程成绩。

(四)课内与课外结合

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教学应是一个系统的教学工程,需要课内和课外协调进行。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内课程学习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综合素质全方位的提高还需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校园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第二专业、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科技课外活动、人文素质讲座等活动,都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科学素养,增强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校内与校外结合

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拥有严格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丰富的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外,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第三课堂)。高等学校只有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和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路线,才能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是不是创新性人才要由社会说了算,因此安排大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和参加社会锻炼,使学生充分了解工矿企业技术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创新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通过知识和素质的有机融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少钦,黄少苹,钟春玲.一流本科教学建设背景下双引擎立体式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1-4

[2]代玉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29(2):118-124.

[3]刘吉臻.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研究[R].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6.

[4]张辉,焦岚,李颖.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133-137.

[5]张建民,冉春玲,廖新成,郭彦春.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98-300.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