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8-07-24董晓梅吴文英
董晓梅 吴文英
摘要: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部分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将留学生教育模式归纳为趋同管理模式、联合培养模式、全英文授课模式、导师完全负责制模式四类。同时,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纵观学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特色,为构建适合地方高校的留学生培养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15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教育的发展,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方针指导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留学生的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管理的协调发展。探讨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对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来华留学生培养的管理体制
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留学生教育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机构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该机构的名称为: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留学生中心、留学生工作办公室;少数高校由该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处直接管理留学生教育的事务。高校留学生培养管理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外事部门兼管型、留学生中心型、二级学院主管型和高等院校主管型[1]。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日趋多样性,同时也折射出了各地、各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与管理阶段的差异。
二、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
根据笔者的调研情况并参考部分学者们的研究,将目前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分为四类:
(一)趋同化教育培养模式
趋同培养是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体系,共享资源,按照普通全日制教育实施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基本制度、教学实施过程[2]等方面实行趋同化管理。这样,可以部分地解决的教育资源不足或分布不平衡等矛盾;还可以加快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步伐,拓展国际视野,吸取国际教育先进经验。
(二)联合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院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培养留学生,合作院校包含与国内院校联合培养留学生,还包括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留学生,一般双方院校都签有校际合作协议。国内校际本科留学生的联合培养模式有“2+2”、“1+3”、“3+1”等,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2+1”或“1+2”等。这类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方式一般分为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由两所大学分别承担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两校互认学分,成绩合格的留学生可获得一方或双方的毕业文凭。国内外院校联合培养留学生采取的培养模式主要为“2+2”或“3+1”等形式,即留学生在本国学习2年或3年,然后再来中国学习2年或1年,合作双方共同制定或留学生所在国的高校制定课程设置,毕业文凭由合作双方发放或留学生所在国高校发放。与国外院校联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高校“走出去”提供了前提保障,拓展了办学空间,加强了国与国之间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汉语的国际推广[2]。
(三)全英文授课模式
全英文授课模式是指学校制定全英文授课的专业培养方案,英语为授课语言,按整班建制培养留学生。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汉语零基础、人数较多、专业需求一致的来华留学生。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留学生不需要补习汉语,直接进入专业学习,缩短了学习时间。学校能在短期内吸引大批留学生来求学,使来华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但这种模式对师资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授课和指导留学生的毕业论文。
(四)导师完全负责制培养模式
导师完全负责制模式是指由外语较好的导师对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辅导,讲授语言知识及必修的专业课程,导师对留学生的培养负完全责任。该模式适合于没有汉语基础,又无法编进正规教学班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不适合于来华留学本科生。這种模式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导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有利于留学生选择专业,能够直接进入专业课学习。
此外,笔者还要说明两点。第一,有的学者提出“跨文化教育培养模式”[2],笔者认为留学生跨文化培养模式应该渗透于各个培养模式才能发挥其在该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因为高校师生之间的跨文化沟通、学习,直接影响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效果,也关系到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成效。因此,无论哪一种留学生培养模式,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与留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调动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我国的一些高校多年来一直对留学生的培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各个高校在具体的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根据不同的项目,探索适合本校的留学生培养模式。例如,大连理工、北航、西安交大等高校开办一些兴趣班,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中外学生组成班级或课堂,教授以兴趣为导向的、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诱导式课程”。
三、北京工业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北京工业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90年,北京工业大学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2005年,培养出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来华留学生;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正式成立国际学院,并与国际交流合作处合署办公,非学历留学生的管理和培养由国际学院负责。学历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招生工作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和国际学院负责;各个专业的学历来华留学生分布在各个专业学院的不同专业,各个专业学院负责留学生的专业培养工作。2016年5月,国际学院作为学校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独立建制办公,主要负责学校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培养、生活、社团、奖学金及签证等管理工作,承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全校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文化素质课和汉语教学等任务。六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已构建起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完整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
目前,北京工业大学可授予来华留学生本科学位项目达32个,硕士学位项目57个,博士学位项目29个,已建成涵盖多学科的信息类和中国经济与社会类两年制全英文授课硕士特色项目。非学历项目建设成果显著,留学生工程项目(Engineering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中国当代经济与文化(Chinese Contemporary Business and Culture)和中国商务(Doing Business in China)等特色项目已成为颇受广大来华留学生喜爱的非学历留学项目。学校已建成较为完备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体系,不但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资格、孔子学院奖学金招生资格,还具有北京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等招生资格。学校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来华留学生生源渠道,逐步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目前每年在校各类来华留学生近1000人次,学历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总人数的40%。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突破点,对于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北京工业大学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非学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
北京工业大学在招收留学生初期,大多数都是非学历语言留学生。非学历留学生按学习期限分为长期语言生和短期语言生。长期语言生一般指学习汉语的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语言生,短期语言生指学习汉语的时间不足半年的语言生。
1.长期非学历语言生的培养模式。长期语言生具有很强的语言学习目的性,他们学习汉语主要是基于将来专业学习或工作的需要,有的留学生计划从事和汉语有关的工作,有的留学生计划在中国继续攻读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准确了解留学生的汉语实际水平,学校通过分班测试把留学生分为1-5个级别的汉语水平班级来组织教学。学校除了开设语言类的课程外,还注重培训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应试能力。教师在讲授语言类课程时有意识地讲解、操练HSK考试中涉及的题型、重点、难点以及词汇、语法、文化等语言点的知识;学校还专门开设HSK考试辅导课。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会提高留学生HSK考试的通过率,增加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
即使一些留学生没有参加国家的HSK考试,但依据留学生在校日常学习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成绩,学校为综合考核合格的留学生颁发学习证明和成绩单,也可以作为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依据。此外,国际学院也在积极探索长期语言留学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开设了留学生工程项目(Engineering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中国当代经济与文化(Chinese Contemporary Business and Culture)和中国商务(Doing Business in China)等特色项目,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短期非学历语言留学生的培养模式。短期语言留学生来华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他们更想通过语言学习了解中国社会、风俗和文化。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关注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所提高。短期语言留学生的课程注重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在交际中学习汉语,以汉语读写、口语、听力和报刊阅读等语言技能课为主,课程内容与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需求,学校还开设中国国情、中国社会风俗、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等综合课,以丰富留学生的语言和综合知识。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例如武术、剪纸、书画等课程,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理解。
(二)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模式
学历留学生是指来中国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的留学生。
1.学校目前的学历留学生管理模式:二级学院主管型,即由国际学院管理留学生学籍。
近年来,学校学历留学生的比例逐年增长。以前学校以如何提高非学历语言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规模作为重点工作,对学历留学生培养的认识比较欠缺,学历留学生基本都是按照中国学生的培养模式,缺乏对留学生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学校将留学生的学籍放在国际学院管理,留学生在各个专业学院进行专业培养。
学历留学生按照学科专业划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类专业留学生,学习汉语、英语等专业;二是其他类专业留学生,如学习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第一,语言类专业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4年制本科专业招收语言类学历留学生。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通过测试其汉语水平,可从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学习,能节省一年至两年的学习时间和费用,这一培养模式吸引了很多留学生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校还调整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使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与汉语语言非学历留学生的课程能够对接、转换,同时从教学方法、教材、课时、师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这样不仅满足了留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扩大了学校学历留学生的规模。
第二,其他类专业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尽管这类留学生的汉语达到HSK4级或HSK5级的水平,但要同中国学生在一个课堂学习专业,留学生明显感到吃力。为了进一步强化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他们学习专业扫清语言障碍,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汉语言语能力提升课程班”,为留学生免费开设汉语课程。此外,鉴于留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基础教育差别很大,学校还为留学生单独开设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数理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2.目前学历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学校采用二级学院主管型,即由国际学院管理学历来华留学生学籍的模式。来华留学生培养计划的专业课部分以当年中国学生培养方案的专业课为标准;其他汉语语言、汉语文化等公共课由国际学院负责组织安排。国际学院负责整理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库,落实公共课程,各个学院落实专业教学任务。留学生毕业资审由各个学院和国际学院联合资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匯总学院信息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国际学院制作并发放毕业证书。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各个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流程不畅。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认为,国际学院管理留学生的学籍,一些教学活动只安排中国学生参加;各个专业学院认为,留学生只是国际学院的学生,专业学院不应该指导留学生选专业课程;甚至有些留学生长期不上课也无人问津。而国际学院不具有学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职能,不可能独自管理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很难深入到各个学院管理学生的具体培养环节。至今国际学院开设的公共课程不能录入到教务处的管理系统中,致使留学本科生毕业时有两张成绩单,即学校教务系统里的专业课程成绩单和国际学院留学生系统中的公共课和汉语特色选修课程的成绩单。有时留学生毕业资审时才发现有些学生修的专业课程成绩有丢失等现象。留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仍由留学生所在专业学院和国际学院共同负责,经常出现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3.学历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建议。由于学校学历留学生的规模逐渐扩大,二级学院主管型(即国际学院管理留学生学籍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目前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要求,试行趋同管理模式,逐渐过渡为高等院校主管型,即学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统一管理留学生的学籍已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同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中学历留学生的主要培养方法,即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统一进行培养管理,按照中国本土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有固定的导师指导或与中国学生混编管理。有利于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中国语言及文化,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
但由于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开始阶段实行“适度趋同”个别教学计划有调整,在保证专业课程实行趋同教育的前提下,做好留学生专业辅导工作,甚至有些课程还要聘请外语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
为了保障趋同管理的有效实施,学校拟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如《来华留学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以培养经费重新分配的办法来激励各个专业学院和职能部处培养和管理留学生的积极性;出台《留学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规范指导教师的职责。
总之,高校留学生培养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并不长,需要教育界同仁结合我国和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逐渐完善培养过程,提升留学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地方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浅析[J].学术探索,2006,(10):129.
[2]王丹,李林,吉晓光,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6,(s):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