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7-24岳嘉郑贵森张艳李金娟陈丽吴建军
岳嘉 郑贵森 张艳 李金娟 陈丽 吴建军
摘要: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的学科。通过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规律。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和改革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97-02
一、研究背景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但是,随着中国疾病谱的变化和居民保健需要的不断提高,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日益显现。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1]。社会模式转变和三级预防概念的新认识,对疾病控制及公共卫生研究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变化使得公共卫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等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诸多举措,其中特别提到了“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通过普及健康生活、加强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等举措,达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目标。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的科学,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3]。如何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发现并尊重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特点的群体,探索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培养模式,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就成为本课题重点探索的问题。故本课题提出预防医学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对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大背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具有群体健康意识,拥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实践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结合“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构建预防医学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1.运用多种方法构建预防医学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
(1)采用文献调研法分析国内外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2)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3)设计调查问卷,从不同人群(用人单位、教师、毕业生)和不同角度对预防医学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调研,结合专家咨询法、小组讨论法,构建了适合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和培养方案。
2.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线,探索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培养模式,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1)在本科生一至四年级中实施导师制,学院全体教师及校外社区医师根据职称、学历受聘为职业成长导师或能力提升导师,聘期均为二年。
(2)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一体化培养:学院助教和低年资讲师受聘为职业成长导师,以宿舍为单位,承担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指导工作。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全面了解专业特点及优势,根据学生特长开展分类指导,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
本科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由职业成长导师推荐,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分别参加“思辨”科研小组和社区志愿服务小组,小组成员分派到各社区,在社区职业成长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基层服务工作。
(3)本科三、四年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培养:高职教师、高年资讲师及社区医师受聘为能力提升导师。以“思辨”科研小组和社区志愿服务小组为单位,以所主持(参与)课题和社区志愿服务为依托,承担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指导工作。工作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参与早期科研训练或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导师制的实施对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立师生参与各层本科生导师制奖励制度,形成科技成果激励机制。一是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制定《本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调动学院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本着预防医学专业建设与社区工作融合促进的宗旨,在社区中心卫生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利用暑期组织预防医学专业一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卫生宣教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良好的合作氛围为后期社区教师的聘任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5)完善考核、评优机制,保证实施效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导师的聘任原则、职责及工作要求、考核依据等。特别是依据导师工作重点及特点,制定“职业成长导师以日常工作书面记录为考核依据;能力提升导师以社会服务、论文写作、学术科技竞赛申报、创新项目申报等成果形式作为考核依据”。差异性的考核评价办法也赋予了导师更多的自主空间,以保障导师在工作之余自主安排指导工作。
3.构建预防医学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为对照,进行评价。设计调查问卷,从不同年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新培养模式、现有培养模式)进行调研与评价。
三、小结
通过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规律,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和改革提供思路,为推动甘肃预防医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柏桦,张伟,刘瑞,等.高等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05):448-449.
[2]祝丽玲,张鹏霞,周宪君,等.基于新目录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2):29,126.
[3]曾怀才,贺性鹏,贺庆芝,等.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