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不荣则痛与不荣则不痛

2018-07-24张会择余宗明李梓菡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张会择 余宗明 李梓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不荣则痛”与“不荣则不痛”病因病机的异同,提出了“不荣”的最终病理结果是“神不至”,再通过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义,提出解决“不荣”的治疗原则是使“神至于病所”。

关键词:不荣;痛;不痛;神不至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92-02

荣,《楚辞》云:“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1]原义指草木生长繁荣,在中医学中为荣养与濡养之义。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荣养作用,若人体上述物质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机体荣养失司,则会产生一系列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脏腑经络筋骨皮毛因不荣而产生疼痛或不痛的症状。

一、不荣则痛

1.气血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提出“血虚则痛”。气衰血少,皮腠筋骨不得荣养而生疼痛。如《伤寒论》中桂枝新加汤即能治疗因发汗太过,营血损伤,气血亏虚,肌肤失养而导致的身体疼痛。针对气血亏虚、肌肤失养而疼痛,芍药人参以补养亏损之气血,更加重生姜至四两,除发挥生姜宣阳通气,畅和血脉之功外,并能引药达表,以实补营卫,缓解肌肤疼痛。

2.津液不荣则痛。津液亏损,阴液不足,不能濡养机体亦能发生拘挛疼痛。如芍药甘草汤治疗因误汗所致的阴液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发生的拘急疼痛,用酸味之芍药滋阴益营,甘味之甘草缓急止痛,二药合用并奏酸甘化阴,滋养阴液之功,使筋脉得养而拘挛自除。又如桂枝加葛根汤证,风寒侵犯筋脉,经气不舒,气血不和,阴液不足,而出现项背部筋脉拘急痉挛疼痛的症状。葛根像根而法根,秉天地清阳升发之气,鼓舞脾胃中土津液精气输布全身,使筋脉得养,疼痛得缓。

3.腎精不荣则痛。肾精亏虚,则肾腑无养,髓海空虚,脊骨不健。腰膝腿足失于荣养,则或发为酸软,或发为空虚疼痛。如年迈之人,肾脏精气亏虚,少阴肾经所循之处不得荣养而痛,常见老年足根部疼痛。对于足跟痛的治疗,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说:“虽系小病,治宜竣补”。[2]因此可用熟地、菟丝子等温肾阳填肾精。

另外,精津血异名同源,而能互生互化,津液亏乏常累及血衰,肾精不足则气血生化乏源,三者亏虚常互相影响,加重筋脉空虚疼痛。在滋养阴液时,善补津者又不忘精血同补。

二、不荣则不痛

(一)“不痛”的感觉描述

脏腑经络筋脉皮肤在失于荣养时除产生疼痛,亦可见有别于疼痛的感觉——不痛不仁。“仁”本义为“柔”,不仁则为不柔和,属于一种感觉异常的表现,俗称麻木,指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3],亦常有麻木不仁合称的。若细加甄别,“麻”则如虫行皮下,蹿走不息。“木”则掐按不觉,如隔衣穿袜,如木之厚。“不仁”与“木”的感觉更相近,“麻”则是有别于“痛”与“木”的另一种感觉。“麻”与“木”虽在感觉上有差异,但二者在机理上相近,临床症状又多相兼发生,故常“麻”、“木”并称。综上所述,不荣则不痛就是指不荣则麻木不仁,不知痛痒而感觉功能障碍。

(二)“不痛”的病机

《素问·痹论》指出初病不荣往往发为疼痛,病久入深则渐为不痛。不痛因患病日久,营卫之行涩滞,闭阻于内,不能外荣肌肤而产生[4]。探其机理,乃虚而致滞。虚损之气难以周流,神气依赖气血为物质基础,并以经脉为通道,气血不至,经隧不通,神亦不至,故为麻木不仁。

1.气血不荣则不痛。气血不荣则不痛的病机有二,一则因虚损之气血难以正常运行。或因气虚不能导引血液,经络空疏,四肢筋脉不得荣养而生麻木;或因血虚,虚而涩滞,经隧不通,而作麻木。二则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血气者,人之神也。”神客于气血,气血不至则神亦不至,故皮肤不觉痛痒。所以气血荣养皮肤,则神可至;气血不荣皮肤,则神不至,神不至则麻木不仁。所以治疗气血不荣导致的“不痛”之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其他兼症,属气血亏虚而不荣皮肤的,用八珍汤类补气养血之品加减治疗;属气血运行于肌肤受阻而不荣皮肤的,用调气畅血、通营达卫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类加减治疗。

2.营卫不荣则不痛。应明确此处所指的营卫乃狭义行于太阳之肌表的营卫,营卫和合而畅达,肌肤则能柔软而感应灵敏,若营卫虚少涩滞,流行不畅,而见如“虫行皮下”,乃营卫运行涩滞不能接续之貌。营卫不荣,原因有三:一因胃气不足化生无源而营卫亏虚;二因外邪客居体表,营卫运行不畅,而出现局部输布不均的“假性”不荣;三因营卫二气失和,出现“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其治疗之法,不外用辛甘酸甘之品,益营卫之源以调和营卫;或内无虚损仅见体表营卫运行不利,则用通畅营卫之品,使汗出而壅塞之邪气散去,腠理毛窍开发而营卫得和。总之,营卫不荣,有真虚者,有因不通而假虚者,当辨证对待。

《素问·逆调论》云:“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营卫”与“气血”都有荣养皮肤之职,荣养失职都将导致神不至于皮肤,使人产生麻木不仁。笔者认为,历代医家虽对“不荣则不痛”之机理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但究其根本之机理都是由于“不荣”导致的“神不至”。所以麻木不仁的根本治疗原则还是使“神”至于皮肤,而要使“神”至于皮肤,就需保证气血有源且通达,营卫调和,使化神有源,感觉方可恢复为柔和正常。

三、对于“不荣则不痛”的治疗思考

1.轻证宜以针引神气,以风药畅通玄府。不痛之轻证乃阴阳虚损不重,感邪不深,故以针刺通引阳气,调节气机逆顺出入,刺激使神气振奋,则郁塞可通,鼓邪而去。又有清灵升生之风药,尤能透散玄府,畅行气血。狭义玄府为体表汗孔腠理,而刘完素进一步将玄府意义拓广,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无不有玄府。玄府为气血通行升降之枢机,以气液宣通为顺,若郁涩不通则发为不用,此时当以辛药发之。前已述不痛之病机乃气血虚滞,神气不至,气血虚损并兼有运行不畅之机,若妄加补益如八珍汤等,则虚损难补而壅塞更盛,加重麻木不仁之感。且又麻木不仁之症状,常发生于肢体四肢末梢等偏僻之处,气血循行之末,唯有以清轻宣散之风药,能畅达通和,生发万物,使内外郁阻能通,令虚损得以接续。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麻木蚁走的症状,无论何种证型,往往在对症治疗中常运用飞走虫类、芳香辛味之品,以散风邪,而长养末梢气血。

2.重证宜以甘药调之,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不痛之重证是阴阳虚损已重,需以汤药补益调节。黄芪桂枝五物汤首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为治疗血痹阴阳俱虚重证的方剂。该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君药而得。以桂枝汤为主架,目的是调和营卫阴阳,兼以祛除由于气血不荣所致的外来邪气。黄芪作为君药,是此方通营达卫,布达气血于表的关键所在。黄芪甘温,善于补助卫外之气,黄芪除有“补”之功外,更有“实”之妙。《本草纲目》记载黄芪能“实皮毛”[3]。因此黄芪不仅能入肺经补肺气,尤能达表益卫,鼓舞卫气温分肉,肥腠理,而使气血荣于皮肤。且方中又重用生姜六兩发挥通阳行痹,引药达表双重功效。所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麻木不仁的精髓就是通补并用而使“营卫气血”荣于皮肤,故而使“神”至于皮肤。除了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体现出治疗麻木不仁的原则,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不仁的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亦是为了使神至于皮肤肌肉。

四、小结

“痛”与“不痛”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结果,二者既有相关性,也有差异性。两者的病机归根究底就是由于气血等不荣导致的。不荣则痛是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某部分失去荣养所致,“痛”的出现是机体发出的警告,“痛”说明感觉信息尚可传递,“神”可至。不荣则不痛是机体失去荣养程度进一步加深的体现,“麻”和“木”说明信息传递的减少,病所“神不至”的程度加深。故“麻木”较“痛”来讲,更为难愈。《素问·汤液醪醴论》也有“神不使”则“病不愈”之说。故临床针对不荣的病机,首先应明确不荣的原因,辨别是全身性不足导致的不荣,还是局部不通导致的不荣,其次当是针对病因病机立法处方,最终到达病所得荣,神至得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向荣.楚辞解读[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1.

[2]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7.

[3]王艳,屈会化,赵琰.《伤寒杂病论》中对不仁的辨治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72.

[4]史伟.《金匮要略》治疗不仁症述要[J].四川中医,1986,(2):9.

[5]李时珍.本草纲目[M].第1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