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中的自然价值观

2018-07-24李雪皎刘增惠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资本论

李雪皎 刘增惠

摘要:自然价值观是生态思想的基础,并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本文以自然价值观为切入点,论证《资本论》中的自然价值,进而阐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关系,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制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

关键词:《资本论》;自然价值观;人与自然;内在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47-02

一、自然的多重价值

《资本论》中自然的多重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对于人具有物质经济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之后又把排泄物排给自然。“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人以劳动为中介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是维持人类生活的永恒的必然条件,人类必须与自然进行持续的物质变换。

物质资料的创造仅仅依靠人类的劳动是无法实现的,自然也是物质财富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从根本上讲“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2]。自然不仅是人类原始的食物仓,还是天然存在的人类的劳动对象;自然也是原始的劳动资料库,人类把自然物作为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以说自然是物质财富的来源之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3]。

第二,自然对于人具有不可或缺的精神价值。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材料以满足自身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同时人作为有主体意识的存在物,把自然作为主体意识的对象。自然界满足人的情感的、艺术的、审美的等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马克思首先从正面谈到“爱尔兰人素来以罕有的眷恋乡土之情、开朗的性格和纯正的家风而著称”[4]。这就是说自然环境像母亲一样孕育人的生命,人对他赖以生存的土地产生深厚的依恋之情和归属感;良好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培育良好的家庭风尚和社会风气。此外马克思从批判的角度揭露恶劣的居住环境造成工人精神上的堕落。工人居住场所的光线、空气、空间、清洁等等生活条件都非常恶劣,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要保持自尊心、身心纯洁、赏心悦目等等的精神需求是很难的。“我们同胞中最优秀的一部分,由于房屋和这些外部环境,往往沉沦到接近野蛮的退化状态。”[5]资本家也完全认识到这种恶劣的环境对人精神的损害,而选择到环境良好的地方居住。“这里已不再合富人的心意了,于是他們搬到赏心悦目的郊外去……周围的环境的确会使成年人堕落,使儿童毁灭。”[6]

第三,自然对于人具有的维持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生物维持生命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一个物……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7]

马克思首先从正面阐述了自然界为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空间等自然条件,“一方面,土地为了再生产或采掘的目的而被利用;另一方面,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8]。此外马克思批判地指出工人住的地方是“排水沟最坏,交通最差,环境最脏,水的供给最不充分最不清洁的地区,如果是在城市的话,阳光和空气也最缺乏”[9]。生活环境的恶劣连同贫困饥饿,对工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居住环境的拥挤和肮脏又造成疾病的滋生和蔓延,传染病严重威胁到工人的身体健康。

二、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身即是一种自然物,人的劳动也是一种自然力。“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10]所以马克思将自然划分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11]。

人作为有主体意识的存在物,把自然界当作他的实践活动的一般对象,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12]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仅使自然物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且把自己的意识对象化到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改造后的自然物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物质成果,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其次,人同其他自然物一样,是被动的存在,受到自然的制约。马克思指出,“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13]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基质,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物的改造,也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并不能改变它的“天然存在”的这种独立性。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自然的物质变换的一部分,社会的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延伸。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了物质变换的三个层次: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社会的物质变换。自然界存在自己本身的物质循环。“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受到自然的物质变换的破坏力的影响。铁会生锈,木会腐朽。”[14]社会的物质变换,是指劳动产品通过交换和消费过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自然的物质循环的一部分。如果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同时带给自然界大量的污染物,一方面自然界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无法再生,另一方面原本缓慢进行的物质循环无法在短时间内代谢大量的污染物,这就会破坏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进而阻碍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最终影响人与人的物质变换。

三、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制约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的关系根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15]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自然物,社会需要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协动关系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关系。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条件基础上,人们的自然价值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水平又决定了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从而决定他们占有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方式,最终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协动关系,例如自然资源所有权、生态权利和义务等等。

人与人的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人们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劳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的协动关系决定了占有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能力和方式,从而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认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利用、控制自然过程,人与人之間的关系相应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关系”[16]为基础,“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17]。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价值观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私有财产,认为人对自然界的物有绝对占有权;人可以支配、控制自然;完全漠视自然对于人的精神价值和维持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资本家剥夺了工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工人无法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工业化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剥削工人的劳动,严重损害了工人的自然力,工人没有任何维持自己生命健康的权利。这些都促成资本家疯狂追求经济利益,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排放废弃物,最终给“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18]。所以马克思主张合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的所有制……社会所有制”[19],从而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参考文献:

[1][2][3][4][5][6][7][8][10][11][12][13][14][15][16][17][18][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215,56-57,814,762,761,54,757,208,586,208,56,214,407,97,919,97,874.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5.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资本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