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素养在示范课“认识钟表”中的落实
2018-07-24朱小丽
摘 要:“认识钟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钟面,会认整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经历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手、口、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意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是:探究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
关键词:认识钟表;示范课;数学素养
作者简介:朱小丽,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教师,武汉市黄鹤英才名师工作室成员。(湖北 武汉 43004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009-03
“认识时间”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中的“量与计量”这一部分的内容。钟表是生活中常见、常用度量时间的工具,认识钟表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识。但熟悉的未必熟知,虽然几乎每名一年级学生都见过钟表,但他们对钟表真的“认识”和熟知吗?
从认知水平来看,一年级学生观察的细致性、顺序性水平较低,注意的分配能力也较差。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忽视细节,比如钟面刻度、指针运动方向等;从认知特点来看,一年级学生容易顾此失彼,注意到刻度时,又有可能不注意区分指针;从思维特征来看,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并且适时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要和具体实物、具体操作相联结。因此,最根本的途径是遵照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遵循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把认识建立在一系列的观察、操作之上。
《认识钟表》这节课,武汉市黄鹤英才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本工作室”)遵照新课程标准,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力图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前师生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们先播放了一段有着各种各样钟表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声中欣赏不同种类、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钟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给学生提出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以此引导学生猜出谜底,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借用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
课本的主题图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教学工具,它能深刻地反映课程主题。深入利用主题图,挖掘课程内容,能使学生更形象深入地认识课程内容。因此,根据主题图,我们创设了以下情景:早晨7∶00,妈妈叫醒了小红,准备上学。让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图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从每天都会经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钟表的作用,从而激发认识钟表的欲望,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挖掘数学学习的价值,并引出课题、认识钟表。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钟面
在生活中,学生见过各种各样的钟表,但大多数学生对钟表的认识都是比较感性和表面的,缺乏理性的认知。为了让学生理性地感知钟表,我们从主题图中的钟面、实际生活中的钟面以及学生的钟表模型这三个方面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钟面上有些什么:两根指针、12个数字以及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的12个大格。在认识12个数字的时候,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问题:“这12个数字是按什么方向排列的?”让学生动手比划一下,然后给学生介绍时针和分针也是按这个方向转动的,并且拿出一个真实的钟,通过拨一拨钟面,让学生直观感知指针的转动方向,直观建立分针转得快、时针转得慢等表象,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按正确的转动方向拨一拨自己的钟表学具。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钟面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是对正确生活经验的建立和补充。
四、经历实践活动过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第一個层次:运用经验,以点带面。经验是由实践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经验分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对于学习者而言,间接经验是他人的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的经验,可以将他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为获取新知打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本节课认识完钟面,回到主题图,教师提问:“你知道小红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两个连续的问题,引导一部分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给全班同学介绍认读“7∶00”的方法。这一个环节,教师组织、引导、协作、调控、激励,以点带面,唤醒并激发全班学生认识“7∶00”,即: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00”。
第二个层次:模拟巩固,初步建模。认读“8∶00”其实是对认读“7∶00”的一个模拟巩固,在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针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力图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认读8∶00,凭借“语言”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初步建立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就是7∶00、指向8就是8∶00的数学模型。正如教师观摩到的,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这个钟面上表示什么时刻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它表示几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两个指针的位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再通过同桌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交流。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把问题亲自考察一番或尝试一下,然后再开展合作交流,学生才会有交流的基础和需要,这样的课堂交流才是真实、有效的。
第三个层次:多种感官,丰富认知。认读3∶00,采用的活动形式是让学生拨一拨。提问:你能拨出与这个钟面相同的时刻吗?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钟面模型拨出3∶00,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拨的,最后达到正确认读3∶00的目的。
在认识6∶00的时候,采用的活动形式是想一想、写一写。首先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钟面时刻是几时,再让学生写一写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
总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点线面体、交相互动,唤醒认知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多种感官互动,主动参与、丰富认知;凭借“语言”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初步建立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就是7∶00、指向8就是8∶00、指向3就是3∶00、指向6就是6∶00的数学模型。
而且,学生经历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想一想、写一写、评一评,等等,层层递进的活动过程,不仅使全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钟面上的时刻,还能充分展示学生立体而丰满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轨迹。
第四个层次:适时提炼,初步概括。在认识完3个钟面时刻之后,教师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8∶00、3∶00、6∶00的时候,钟面上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呀?”让学生能够通过刚刚环环相扣的认识整时的过程,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当分针都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刚入学不到3个月的一年级学生,但是我们也力求做到:让学生在丰富的、直观具体的、层层递进地认识整时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地从具象过渡到抽象,引导学生初步地体验抽象、感受抽象,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师生多向互动,互教互学互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会认整时啦,除了钟面上可以看出是7∶00,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红是7∶00起床的呢?”很自然地揭示7∶00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在这一个环节我们采用了师生多向互动、互教互学互评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熟练地掌握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7∶00由教师亲自指导、介绍、示范书写,8∶00请学生教教师写,互换角色让学生学习兴致更高,3∶00和6∶00让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上台板演,请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和评价。这样,以生为本,大胆放手,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精心设计练习,增加练习趣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这一环节中,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的氛围,我们结合教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密度,努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归纳类比能力以及思维的思辨性。
练习1:小明的一天。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是怎么认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然后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发现6∶00、12∶00的特殊位置,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会用上午、下午、晚上准确地描述时间,并且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早睡早起合理安排时间。
练习2:连一连。这一題刻意增加设计了一个不能连的题目,是好朋友的就连,不是好朋友就不能连,然后通过提问:那改成什么就可以连呢?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练习3:拨钟。(1)拨出11∶00。(2)猜一猜过一小时是几时?(3)再过一小时是几时?
这一题数形结合,由易到难、让学生直观想象,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这节“认识钟表”课,让学生在丰富的、直观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进一步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的素养;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的素养;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进一步发展数学建模的素养。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从本节课中不难发现,学生借助同伴熟悉的“间接经验”,展示自己“直接经验”的风景。我们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力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有趣的情境中,经历实践活动过程,构建数学的意义,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再一次体现本工作室的学科核心理念: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经验——展示思维——获取四基四能”的过程,获取直接经验,促进思维发展,形成四基四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