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里水库大坝渗流及变形发展规律分析

2018-07-24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渗流大坝

(福建宏宇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1 工程概况

双里水库位于尤溪县,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4km2,河道长9.25km,河道平均坡降35‰,水库总库容1024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渔业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于1971年11月破土动工, 1975年1月大坝填筑完成,1976年8月进行保坝加固,2005—2011年对水库进行除除加固。水库正常蓄水位491.00m,设计洪水位为494.65m,校核洪水位为495.75m。

2 监测系统及监测数据可靠性分析

2.1 监测系统布置及可靠性分析

双里水库针对大坝的监测项目主要有渗流监测和变形监测。

大坝垂直位移监测采用S3型水准仪,水平位移监测采用J2经纬仪。

大坝共设置4个垂直坝轴线方向的监测断面(A1B1、A2B2、A3B3、A4B4)、2个平行坝轴线的监测断面(A、B)。共布置测压管6个,同时设置6个渗压计,迎水坡、坝顶(防渗墙前)、背水坡分别布置2组。测压管水位监测采用电测水位计。大坝背水坡坡脚埋设有渗漏监测井。

大坝位移监测性能稳定,仪器监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渗流监测设施渗漏监测量水堰完好。

2.2 监测数据可靠性分析

大坝渗流监测井自1985年建成后,仅在1989年1—5月进行渗流量监测,2000年11月重新开始渗流量监测,目前收集到2001—2017年的渗流量监测资料,符合连续性、一致性、相关性的原则,渗漏量监测数据可靠。

3 监测资料分析

3.1 渗流资料整理分析

土石坝渗流问题是复杂的流固耦合问题,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指标有填筑土的土颗粒组成、孔隙率、渗透坡降和周边地质情况等,这些指标都可用渗漏量来体现。2001—2017年不同高程的渗漏量年际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渗漏量年际变化

对图1进行分析可知:

a.水库渗漏量年际变化不大,坝体渗流状态没有发生异常变化,但是水库加固后在低水位时渗漏量比加固前减少较多,在高水位时减少较小,结合地质勘察资料:坝体渗透系数平均值大于1×10-4cm/s,满足规范要求,但F2产状N40°W/NE∠75°,宽6~8m;充填断层角砾岩、破碎岩等,下盘面宽0.5m辉绿岩侵入,顺河贯穿坝基上下游,2010年虽对坝基进行全面帷幕灌浆,但未彻底截断,断层带透水率仍较大,造成高水位的渗漏量减少不大。但对加固前后渗漏水水质进行对比,加固后水质较加固前清澈,无浑浊及其他可疑物质带出,表明大坝加固后在防渗墙影响下,渗漏的水量水质都有所改善。

b.水库渗漏量随水库水位的升高而增大,符合达西定律,在同等条件下,上、下游水位差越大,单宽流量越大。

c.出现个别异常点,特别是水位在485.00~491.00m时,2010年渗漏量达13.5L/s,分析主要原因是2005—2011年为水库加固期,当时施工时未对坝端排水沟进行及时修砌,山体部分地表水下渗至排水棱体,造成监测期间渗漏量都较大,加固完成后又趋于稳定。

3.2 大坝变形监测分析

3.2.1 大坝垂直位移分析

土石坝是由散粒体堆筑而成,其变形主要是依靠土体自重应力进行固结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空间问题,其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孔隙率、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但其最终都可用大坝形体变形来体现。根据大坝各阶段变形监测资料,1988—2005年沉陷位移实测资料,绘制测点累计沉降量与时间关系线,如图2、图3所示;2005—2011年为水库除险加固期,根据2010—2017年沉陷位移实测资料,绘制该大坝测点累计沉陷量与时间关系线图4、图5。

图2 坝顶累计沉陷量与时间关系(1988—2005年)

图3 迎水面累计沉陷量与时间关系(1988—2005年)

图4 坝顶累计沉陷量与时间关系(2010—2017年)

图5 迎水面累计沉陷量与时间关系(2010—2017年)

对图2~图5进行分析可知:

a.1988—2005年大坝最大沉降量为测点A2,监测值为12.1cm;2010—2017年大坝最大沉降量为测点B2,监测值为1.9cm;其次为测点A3,监测值为2.0cm,表明大坝沉陷趋于稳定。

b.大坝中间测点的沉降比两边大。测点A2、A3和测点B2、B3位于河谷,填土厚度大,沉陷量大,测点A1、A4和测点B1、B4位于大坝两端,填土厚度小沉陷量小,这符合岩土固结理论。

c.根据图3、图4可知,1988—2005年大坝左边测点的沉陷量比右边的大,大坝存在少量不均匀沉降;但根据图4、图5可知2010—2017年两坝端的沉陷量基本一致,表明大坝沉陷趋于均匀。

d.根据大坝运行情况及累计沉陷量变化规律,个别监测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大坝沉陷位移情况,分析是监测仪器较为陈旧而造成的误差所至。

3.2.2 大坝水平位移分析

根据1988—2005年沉陷位移实测资料,绘制测点累计沉降量与时间关系线图6、图7;根据水库大坝自2010—2017年的实测资料,绘制水平位移过程线图8、图9。

图6 坝顶水平位移过程线(1988—2005年)

图7 迎水面水平位移过程线(1988—2005年)

图8 坝顶水平位移过程线(2010—2017年)

图9 迎水面水平位移过程线(2010—2017年)

对图6~图9进行分析可知:

a.1988—2005年测点水平位移基本上是往下游方向发展,测点A2的水平位移最大,达18.2mm,1993—2005年测点水平位移增长缓慢,且上下波动,水平位移总体上不大。2010—2017年测点的水平位移上下波动,测点B4的水平位移最大2.5mm,水平位移总体上变化不大。

b.根据大坝运行情况及总体大坝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个别监测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大坝水平位移情况,推测是监测仪器较为陈旧造成的误差所致。

结合2003年及2017年勘察资料进行分析:

2003年勘察资料:筑填土的干密度ρd取1.39~1.62g/cm3,平均值为1.52g/cm3;孔隙e为0.682~0.963,平均值0.794;压缩系数av1-2为0.543,压缩模量Es1-2取 5.60,液性指数0.0~0.67,平均值0.23。

2017年勘察资料:填筑土干密度ρd取1.56~1.70g/cm3,平均值为1.62g/cm3;孔隙e为0.701~0.856,平均值0.786,压缩系数av1-2为0.33,压缩模量Es1-2取5.21,液性指数0.1~0.51,平均值0.3。

对两次勘察成果进行分析,两次勘察较为接近,虽然2017年填筑土干密度大于2003年勘察成果,原因主要是,2017年钻孔邻近于高压旋喷和钻孔灌注桩,受高压旋喷和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挤压而增加填筑土密实度,远离高压旋喷和钻孔灌注桩坝体密实度与2003年勘察时基本一致。

结合变形资料分析,通过两次勘察资料,表明坝体固结度较高,这与2010—2017年两坝端的沉陷量(见图4、图5)监测数据相吻合。大坝的变形,实质上是土体的固结过程。从监测资料及勘察资料结合分析,大坝变形趋于稳定。

4 结 论

a.通过对双里水库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其符合连续性、一致性、相关性的原则,资料较为可靠。分析水库渗漏量,水库在加固前后,渗漏量在高水位时变化不大,但水质有所改善,较为清澈,无浑浊及其他可疑物质带出,表明大坝加固后在防渗墙影响下,渗漏量从水量水质都有所改善,后期应加强监测;分析垂直监测数据,大坝沉降量中间大于两端,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趋于均匀;分析水平监测数据,大坝水平位移上下波动,增长缓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总体上变化不大。

b.土石坝渗流及变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空间问题,理论计算比较复杂,渗流计算一般都近似地作为平面问题来分析;变形计算基于固结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下进行分析,但实际运行中每一座水库影响渗流及变形的主要因素都不同。本文对实测资料进行整理,通过理论结合勘察资料,分析研究影响双里水库大坝渗流及变形的原因及对发展趋势的影响。监测数据系列有限,建议进行进一步监测,建立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监测。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渗流大坝
长河坝左岸地下厂房渗流场研究及防渗优化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
基于小波函数对GNSS监测数据降噪的应用研究
变电站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正式挡水的马来西亚沐若大坝
特高矿化度Cr3+交联聚合物溶液渗流特性及其机制
页岩气渗流机理与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