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综合港区深水航道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2018-07-24左志刚
左志刚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 300456)
黄骅港综合港区、散货港区现有防沙堤采用单堤布局,防沙堤位于航道北侧,堤头位于-8 m等深线(以黄骅港理论最低潮面为基准,下同),为满足30万t油船(减载至21万t)乘潮进出港的要求,将航道等级提升至20万t级,航道拓宽至382 m,设计底标高-18.3 m。
图1 黄骅港位置示意图(2016-03卫星影像)Fig.1 Map of Huanghua port(Satellite image in March 2016)
黄骅港存在严重的泥沙回淤问题,要解决泥沙问题,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掌握黄骅港所在海域水动力基本特征。本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扩建20万t级航道工程常态水动力情况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工程实施后最大流速、最大横流等,以掌握工程实施对周围海域的影响,也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1 地理区位
黄骅港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渤海湾西南岸(图1),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要枢纽。
2 水动力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1-5]
2.1 模型介绍
潮流模型采用符合浅水和boussineq假设的不可压缩流体的N-S方程,来模拟由潮汐力、温度不均、密度不均和盐分不均引起的不稳定水流和传输。系统方程包括水平运动方程,连续性方程和输运守恒方程。水流由开边界处的潮流和自由表面处的风、有自由表面倾斜引起的压力梯度或密度梯度决定。控制方程中包含水源项和汇项。
潮流数模采用无结构三角形网格,三维潮流运动方程如下
(1)
(2)
(3)
(4)
式中:u,v为水平方向流速;ω是垂向流速;w为垂直坐标系下的垂向流速;σ=(z-η)/D为地形相对坐标,其中σ=-1表示床面,σ=0表示自由表面;υt为垂向紊动粘性系数,可由k-ε紊流模型确定;ρ=ρ(T,s)为水体密度,其中T为温度;s为盐度;∂ρ/∂x表示密度梯度的斜压项,其中f代表科氏力系数;S,us,vs分别为点源流量和点源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分量;ρ0是水体密度。
在控制方程的求解过程中使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采用三角形网格;时间积分采用显式欧拉格式;计算中采用干湿网格方法对浅滩进行考虑。
2.2 模型的建立
大、小模型采用三角形网格剖分计算域。大模型网格空间步长3 000 m,模型水深采用最新海图资料。小模型水深资料采用2012年最新版海图(1:150 000)、2011年最新版海图(1:35 000)和工程水域实测CAD水深图。模型相邻网格节点最大空间步长为3 000 m,在工程附近水域进行局部加密,最小空间步长为35 m。小模型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见图2。
2.3 模型验证
采用2014年水文全潮资料(3个潮位测站,11个潮流测站,图3)对模型进行验证。图4给出了上述全潮测量中3个测站的大中小潮验证情况,结果显示潮位、流速、流向与实测结果符合良好,满足《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要求,可用于分析工程后流场情况。图5给出了上述全潮测量中3个测站的流速流向验证情况。
2-a 模型概化地形2-b 模型网格划分图3 水文全潮测站位置示意图图2 小模型计算范围及网格划分Fig.2 Model calculation range and grid partitionFig.3 Location of hydrological survey station
3 工程实施后流场特征分析
3.1 大范围流场特征
(1)黄骅港海域整体流场平顺,涨潮水体整体自东向西向岸运动,至近岸向西南方向发生偏转,落潮水体运动与涨潮呈相反运动趋势,海区涨、落潮流速介于0.3~0.8 m/s之间;近岸区流速在0.2 m/s以内。由于防沙堤很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流作用。大范围流场特征如图6所示。
(2)从流速值看,综合港区航道内潜堤附近出现流速最大,在0.9 m/s左右;港池内流速最小,在0.05~0.3 m/s;潮流主流向与外航道走向有一定夹角,航道内存在一定程度横流,特别航道末端,由于突然向北转向,造成夹角变大,横流随之突然加大。
(3)综合港区航道提升对水流影响主要在航道内,且呈减小趋势。流速的变化幅度不大,在0.1 m/s以内。
图4 各站潮位验证Fig.4 Verification of tidal level
图5 部分测站流速流向验证Fig.5 Verification of velocity and direction
3.2 流速特征
6-a 涨急 6-b 落急图6 大范围流场特征Fig.6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field
(1)现状下,-6 m口门附近最大流速表层为1.02 m/s,垂向平均为0.96 m/s,航道内最大流速(垂向平均)介于0.26~1.02 m/s之间;航道提升后最大流速在-6 m口门附近出现最大值,为表层0.92 m/s左右、垂向平均0.86 m/s左右,全航道垂向平均最大值在0.25~0.86 m/s。航道内流速最大值及最大横流沿程分布如图7和图8所示。
(2)航道内最大横流位于航道向北转折段,由于外海流速较大,同时航道转角后与水流夹角变大,造成给航道段横流突然增大;另外-6 m口门附近由于,南横堤的导流作用,造成口门附近横流较大。
(3)全潮平均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堤头及航道开挖区,流速变化幅度在0.1 m/s左右;航道由于水深加大,流速有所减小;水流强度的降低有利于泥沙落淤。
(4)从流速增大影响范围看,工程实施后对周围海域水动力环境基本没影响,主要变化发生在工程附近海域。
图7 最大流速 图8 最大横流 Fig.7 Maximum flow velocity Fig.8 Maximum transverse flow velocity
4 结论
本文主要结论有:
(1)本研究所建模型计算与实测潮位、流速、流向结果符合良好,满足《规程》要求,能反映黄骅港海区的潮流运动,可用于分析工程后流场情况。
(2)方案的实施未改变大范围海域潮流运动规律,外海涨落潮潮流主向仍为东西向,至近岸转为与等深线基本垂直。
(3)变化发生在工程附近海域,堤头及航道开挖区,流速变化幅度都在0.1 m/s左右;航道由于水深加大,流速有所减小。
(4)现状下,-6 m口门附近最大流速表层为1.02 m/s,垂向平均为0.96 m/s,航道内最大流速(垂向平均)在0.26~1.02 m/s左右;航道提升后最大流速在-6 m口门附近出现最大值,为表层0.92 m/s左右、垂向平均0.86 m/s左右,全航道垂向平均最大值在0.25~0.86 m/s。
(5)航道内最大横流位于航道向北转折段,由于外海流速较大,同时航道转角后与水流夹角变大,造成给航道段横流突然增大;另外-6 m口门附近由于,南横堤的导流作用,造成口门附近横流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