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汉墓出土陶屋的考古类型学观察

2018-07-24逯鹏何建平

关键词:汉墓长方形厕所

□逯鹏 何建平

一、陶屋的考古学研究概况

所谓“陶屋”是指古代墓葬中随葬的反映古代先民居住情况的建筑明器,这些明器多为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建筑制造而成,反映了当时人类住宅的建筑形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形态及人们的随葬思想等。从考古发掘资料看,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后期,之前墓葬中随葬的各种礼器组合逐渐减少以致消失,而各种陶质的模型明器如仓、灶、井、屋、楼阁、作坊、田地及人物俑、动物俑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器类大量出现,而且这些模型的形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改变。这些变化应与当时社会经济的改变是有一定关系的。陶屋作为这众多明器中的一种,真实模仿了当时人们居所的形态,其形态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研究我国古代人类居住形态、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的重要实物。

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随着全国基建工程的开展,一批出土文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就包括一些陶屋。当时陈明达先生就注意到这些陶屋的重要研究价值,认为这些陶屋“告诉了我们汉代建筑的各种形式和正确的外观形象、结构方法,为我们研究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料、新问题”[1]。古代建筑多为木架构建筑,历经上千年历史后建筑实物很难保存下来,仅凭文献资料又很难将古代建筑真实地复原出来,这就给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形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建筑明器的出土为我们复原古代建筑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宝贵的实物资料。

随后高至喜先生根据湖南出土的建筑模型,提出这些模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而且……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对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经济情况很有帮助”[2]。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导致人们思想意识和物质生活的变化,反过来我们通过人们生活的变化也可以窥探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先生提出通过陶屋去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情况,进一步肯定了陶屋的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学者对出土陶屋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出土文物资料的不断充实,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陶屋的研究。2002年出版了由河南博物院建筑明器课题组编著、张勇主编的《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一书。书中从“河南汉代建筑明器定名与分类概述”“河南汉代建筑明器类型学与年代学研究”“建筑明器起源及相关问题讨论”“河南建筑明器所反映的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成就”“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类型分期表”五部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并回答了相关学术领域正在探讨和尚未涉及的一些问题。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古代建筑明器系统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也对我国其他地区陶屋研究有着不小的启发作用。虽然目前中原地区建筑明器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他地区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

二、陶屋的分型定式

就岭南地区而言,汉墓中出土的陶屋以两广地区最为集中和典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于两广地区汉墓中的陶屋目前已公布发表的有180余件,现依照器物类型学将这些陶屋进行分型定式,根据其平面结构,将这些陶屋共分三种类型。

(一)A型——单体型

该型陶屋整体只有一个房间,平面呈横长方形,屋顶为悬山顶,屋面铺瓦,门口开在面墙正中或偏靠一侧,也有在侧面开门的,门无扇。有的没有窗洞,有的于门的一侧或两侧刻镂空的菱形格和直棂式窗。分两式。

Ⅰ式:干栏式,该式陶屋又分两种,两种陶屋都是干栏式,上层房屋形制相差不大,都是横长方形,悬山顶,上铺瓦,不同点在于下层。

一种是在屋下置柱足支撑,来表示其干栏式的结构。如合浦凸鬼岭汉墓M8:6,干栏式建筑,悬山顶,四柱足,两开间,前开有窗,刻线表现出梁柱枋等木结构。面阔38.4厘米,进深22厘米,高 34.4 厘米(图1)[3]。

另一种是在底层用矮墙围护形成基座的干栏式房屋。该类陶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圈养牲畜。两层有的粘连,有的可以分开。上层和第一种形制相仿,但屋内一侧地台中都有一个长方形穿孔,当是厕所的坑穴,穴旁有的有扶手,有的用专门的板墙间隔。门前设楼梯供人们上下。由于阶梯和房屋是可以分开的,所以有的陶屋的阶梯被破坏或丢失。下层为近方形,主屋架筑在前面,后半围墙高起,墙头有瓦檐遮护,墙间开一窦洞,供牲畜出入,表明下层是圈栏,为饲养牲畜之用。例如广西北海盘子岭 M9:2,为干栏式,分三节烧造,可拆卸。上居人,下圈畜。上屋平面呈长方形,长19.6厘米,宽13.4厘米,高15.8厘米,架于矮墙上,矮墙高9.6厘米。上屋侧面开一门,下有五级阶梯,门高6.9厘米,宽3.1厘米;其他三面封闭,四面外墙均刻画双线仿木构架纹。屋内部后侧开一个长3.1厘米、宽1.6厘米的小孔,应是厕所的坑穴。屋顶是两面坡悬山顶,屋脊两端微微翘起,前后各7道瓦垄,并划出板瓦状,顶长31.2厘米,宽22.2厘米,高7.9厘米。畜圈呈长方形,墙头有雨搭遮护,正立面矮墙右侧开一拱形小门,门宽4厘米,高5.2 厘米(图2)[4]。

Ⅱ式:平房式。该式陶屋结构简单,只有一间房子,屋下无干栏。目前只发现一件,出自广西贵港孔屋岭东汉墓。孔M1:66,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两面坡,悬山顶,屋面盖瓦,屋脊两端翘起,正中卧一鸟,屋面的两侧也有两竖向屋脊;门槛较高,长方形门高7.7厘米,宽5.9厘米;大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装饰性的小门,门的四周及大门两侧的墙上均有刻画纹。屋脊长29.3厘米,屋顶宽24.5厘米,屋底长18.3厘米、宽22.9厘米。此为人居的房屋(图3)[5]。

图1 A型Ⅰ式屋(合浦凸鬼岭汉墓M8:6)

图2 A型Ⅰ式屋(广西北海盘子岭M9:2)

(二)B型——曲尺形

该型陶屋较A型陶屋复杂,陶屋平面布局呈曲尺形。分三式。

Ⅰ式:干栏式。该类陶屋分上下两层,其上层平面呈曲尺形,即在A型Ⅰ式屋上部横长方形屋的一侧向后延伸出一间长方形廊屋,廊屋底有穿孔,应是做厕所之用。屋顶为悬山顶,两脊四坡,顶饰瓦垄。正面开一门或两门,大部分门有门板,有的门板上还有刻画图像,似为“门神”。门的一侧或两侧镂空成菱形或直棂式窗。下部基座大多镂空成菱形、直棂形或者以图案做装饰,基座后部开窦洞,以供牲畜出入。该式陶屋又分两种:

一种是构成曲尺两屋的屋脊等高,两屋顶相交构成曲尺形平面。例如广州汉墓 M4015:4,灰黄胎,坚硬,原有施釉,已脱落,上层前面的横形正堂宽而深,左侧后附廊屋,为厕所,有横墙相隔,中开门口与正堂相通。正立面辟门,单扇,门板上划花纹。面墙两边开窗,两山墙的上端各有一对三角形窗孔。后墙正中有方形小窗一个,窗门向上斜支起。盖顶悬山式,两脊四坡,前坡宽深,后坡稍短。正脊上有三筒状饰物,后室的纵脊接于正脊左侧,脊顶亦有筒瓦形饰二,每坡的檐口处都印有半圆形纹,状若滴水。下层基座的四周墙壁中,每面均镂空一组拱木。正面门前设十二级板梯。右侧窦洞门口有一猪,作匍匐状,贴靠壁上。墙头瓦檐上也伏着两只家禽(图4)[6]。

另一种是构成曲尺两屋的屋脊高低不等,主屋位于前部,屋脊较高;后面的小屋稍低一些,紧接前面屋的后檐。例如广州汉墓M4004:1,灰胎,质坚,无釉。堂屋、廊屋均为悬山顶。屋顶两脊及围墙檐头的瓦脊上都有元宝形饰物。上层的正面中间开长方形门,门高且狭,与一般屋、仓之宽敞门口有别。双扇门,一开一合,门的边沿凹入,显示出门框。两墙的两边各有窗格,上为菱格式,下为直棂式,两相对称。左侧后面的廊屋,是做厕所使用。下层畜圈的正侧三面都镂空出一朵硕大的二层弯形栱,后面有直棂窗和窦洞。通高31厘米,横宽19厘米,纵长18厘米(图5)[7]。

Ⅱ式:楼阁式。此类陶屋比较复杂,房屋平面布局呈曲尺式。例如广州汉墓M4007:2,灰白胎,坚硬,原有釉,脱落。正面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建筑,前有腰檐,每层各辟两个门口,但屋内没有造出楼板。两边山墙外侧各附小房。左边的结构,分前后两半。内部是互通的。前部是一坡盖顶,正面开大门,有一犬蹲立门旁,作守候神态。后部较高,应为两层,但没有造出楼板,上层实为厕所,下层后墙开圆形窦洞,据此可知是做畜舍使用的。右边是个密封的小室,一坡上盖。后院是圈栏,横长方形,中有矮墙等分为两格,里面的一格有一鸡伏地,后壁有窦洞以供进出;外面的一格有门楼,门单扇向内半掩开。门上墙头前后两面均用一对硕大的曲栱承托两坡上盖。门前一犬在右,伏地;一俑在左,屈膝坐于地上,左手上指,右手放膝上,像弯弓弋射的神态。高30.2厘米,宽 33.2厘米,纵长 26.1厘米(图6)[8]。

图3 A型Ⅱ式屋(广西贵港孔屋岭东汉墓M1:66)

图4 B型Ⅰ式屋(广州汉墓M4015:4)

图5 B型Ⅰ式屋(广州汉墓M4004:1)

图6 B型Ⅱ式屋(广州汉墓M4007:2)

Ⅲ式:平房式。此类房屋与Ⅰ式上层屋结构相同,由正、侧两栋房屋组成,两屋相交呈曲尺形。两屋后相对两面用有瓦檐遮护的矮墙围起来,构成后院,与Ⅰ式相比少了下部表示干栏的基座。一般在此类陶屋之中都有一个或多个陶俑做劳作状,后院有牲畜活动(通常多为猪,个别还有鸡、狗等禽畜)。同Ⅰ式屋一样分为两种:

一种是正侧两屋脊等高。例如广东乐昌市对面山M115:1,屋平面为方形,其中屋体作曲尺形,悬山顶。灰黄陶。屋体正面中央为门道,两旁为双菱形通花窗棂,内进左侧有小门,小门旁有梯级可上,后为厕所,有隔层槽坑,厕间外墙有长条形窗孔,与畜栏相接之墙开一方形窗口,窗边站立一俑,手持一勺,旁有一盆,做喂食状。外墙划斗拱形纹。面宽24厘米,进深 22.2 厘米,通高 22.5 厘米(图7)[9]。

另一种是正侧两屋脊有高低之分,前面正屋较高,侧屋脊稍低。例如广州汉墓M5008:2,胎质灰白色,坚硬,无釉。正屋高敞,为横堂式。内有舂米、簸米俑各一。右侧前为一坡上盖的小房,是鸡舍,有四个半圆形穿洞,上下各二,下两洞穴各一鸡,头伸出洞外。后面廊屋为两坡上盖,一面坡与前面鸡舍相连。内分两层,厕所设上层。厕所与鸡舍之间有墙相隔。通高21.8厘米,横宽 23 厘米,纵长 18.5 厘米(图8)[10]。

图7 B型Ⅲ式屋(广东乐昌市对面山M115:1)

图8 B型Ⅲ式屋(广州汉墓M5008:2)

该型陶屋结构最为复杂,平面布局由多个房间构成,形制多样,平面呈四合式、“H”形式、二进院落式及三合式,分四亚型。

Ca亚型:四合式。屋内各建筑平面布局呈方形,由前面平房、两侧厢房和后面楼阁组成,中间为天井。例如平乐银山岭汉墓M124:9,为方形庭院式重楼,前屋和左右两厢为平房,皆悬山式瓦顶,后间为二层四脊顶楼房。前墙正面开一门,上方设直棂窗,中层设菱形花窗。屋内有马一匹。左厢外墙封闭,右厢外墙开一门,上方设置棂窗,屋内有一人持杵舂臼。天井有马夫一人。后楼底屋向后开门,楼上右、后两面开窗,各有一人扶着窗台伸头外望,窗下各二人相对伏拜,皆戴冠。四壁皆木构,右后墙上画一马站立。通高32厘米,长33厘米,宽 30 厘米(图9)[11]。

Cb亚型:“H”形。屋内建筑平面布局呈“H”形式,中间为二层主体建筑,四角处各附厢房。规模宏大,结构严整。例如广州汉墓M4016:23,浅灰胎硬陶,无釉。整组建筑是由三合院扩展成“H”形的平面。主楼特高,是全组建筑的主体部分,作上下两层,屋顶是重檐四阿式,下层高敞,上层有明显的缩进。上层的前面开窗,后面挑出带栏杆式矮墙的平台。楼板右前角开一个长方形楼梯口,以通下层。展附在主楼两侧的是较高的单层平房。右边略宽一些,左边较狭,中置陶臼,有舂米、簸米陶俑。前后院两侧即四角处各有厢房。前院正面为一座“三楼”式的门楼,门口在正中,单扇门。后院是圈栏,内有一槽及两猪,两猪卧地,首尾互向。后院左边的厢房式房子是禽舍,在后壁处开窗穴四眼,上面的两个窗穴中各有一鸡,下面两个窗穴中各有一鸭,头都伸出窗外;后院右边的房子上层是厕所,一俑蹲于坑上,正在便溺中;下层有一狗刚由窦洞中出来。在这组陶屋内每间房子都有门口可以互通,而且凡属门口朝外的,门枋上都有一对门簪突出。高31.8厘米,横宽33.6厘米,纵长 28.9 厘米(图10)[12]。

Cc亚型:二进院落式。平面布局类似北方的二进院落,屋内房子分前后两组,中间有院子,两侧有围墙相连。例如广州汉墓M5007:6,胎质灰红色,坚硬,施黄褐色釉,釉层很薄,多已剥离。分前后两排,中间为一个进深极小的天井。前排是较高的单层建筑,平、立面之明间与右次间和两个悬山顶都是纵横组合。后排属主体部分,作上下两层,两层平面布置相同,当中为一长方形两层的主楼,周围有回廊相绕,上层中间覆以四阿式上盖,左边的廊檐是一坡瓦盖,右边是两坡式,

(三)C型——复合型

图10 Cb型屋(广州汉墓M4016:23)

壁中窗槅为对顶角复合三角形与圆形组合的几何图案,玲珑通透,颇为新颖。陶屋下层也有鸡、猪和簸米陶俑。高33.6厘米,横宽25.4厘米,纵长 24.6 厘米(图11)[13]。

图11 Cc型屋(广州汉墓M5007:6)

Cd亚型:三合式。屋内建筑平面布局呈三合式,分两式。

Cd型Ⅰ式:楼阁式。平面呈三合式,前面为主屋,两侧向后连接二廊屋,将某些建筑加高而成。例如广东黄花岗M8:59,紫褐色陶,火候较高,正面略有变形。“楼阁式”陶屋。在“三合式”陶屋基础上增建望楼。平面略成正方形,布局略似三合式布局,仅在堂屋右角上面增建四阿式顶的望楼,成上下两层的结构,楼板略外伸。望楼正面、右面各向上开窗,各有一陶俑守望。左廊屋架空底层与后院连通,可能是厕所。右廊屋应是畜舍,开一小门,设斜梯,堂屋右侧门有一俑驱赶家畜上梯。堂屋正面镂孔成斗拱立柱及窗扉等木结构形式。面阔24厘米,进深23.2厘米,望楼高31.6厘米,堂屋高23.2厘米,廊屋高17.6厘米(图12)[14]。

Cd型Ⅱ式:平房式。平面布局呈三合式,前为堂屋,后接两对称廊屋,一个作厕所,另一个为畜舍。后面连接一围墙,形成一后院。例如广州汉墓 M5041:36,“这座陶屋火候欠足,胎质松软,呈红色,无釉。盖顶正脊横列,悬山顶,两端微微翘起,坡面宽长。两廊屋的盖脊纵列,脊的一端与前堂后坡的滴水相连,故廊屋比前堂矮了一点。前堂正中辟门口,两旁设窗,后有高墙与两廊屋隔断。堂中置一臼,三俑持杵相对而舂。前堂两侧有走道,侧墙面各有一菱格式的窗和一近方形的横门,可由此进入堂内。左边的廊屋是畜舍,单扇门,向内打开,室内一羊伏于楼板上,头向外望,门外设一斜梯,有三羊正鱼贯而入,一俑在后面做赶羊入舍的姿态。楼下有一个密封小室,与后院不通连。右边廊屋的上层是厕所,楼下无隔墙,与后院打通,厕所亦单扇门,向后打开,门前有陡斜的板梯,一俑踏梯而上,正欲进入厕所中。后院的矮墙镂空如栏杆式样,中置一槽,有两猪正在进食。通高24厘米,通廊横宽34厘米,纵长28.8厘米。”(图13)[15]

图12 Cd型Ⅰ式屋(广东黄花岗M8:59)

图13 Cd型Ⅱ式屋(广州汉墓M5041:36)

三、结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保留至今的汉代建筑非常罕见,单凭文献资料很难将古代建筑及其发展过程真实地复原出来,使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困难重重。在两汉时期的墓葬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建筑明器,这些明器多为模仿墓主生前所使用,或想要使用的建筑制作而成,可以看成当时社会真实建筑的缩影。这些建筑明器为我们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它们能直观地表现古代建筑的形制和技巧,使我们可以比较形象地看到这一时期建筑的风格与变化轨迹。这些明器还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习俗,使我们从某些方面能窥知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汉墓长方形厕所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小长方形找朋友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未来猫厕所
厕所
巧替换,妙解答
记得上厕所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