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中“风”意象初探

2018-07-24文晓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词作宋词辛弃疾

⊙李 超 文晓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写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同样,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风”意象。首先,风是一种物象,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事物。许慎《说文解字》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其次,文学作品中,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意象而存在,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如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大风”强劲磅礴,衬托出一种气势恢宏的魄力之美。同样,在宋词中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风”意象。

一、宋词中“风”意象运用状况分析

作为意象,“风”会随着环境与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变化。词人们为了表达更加复杂的意象,常常将“风”与其他常见意象进行组合。笔者在将宋词中常出现的“风”意象进行整理后,得出下表:

类别 出现次数 类别 出现次数 类别 出现次数东风 133 西风 755 南风 85北风 19 春风 595 霜风 72秋风 236 轻风 78 和风 71微风 55 清风 277 晓风 64晚风 102 金风 60 疏风 16薰风 155 好风 50 细风 94暖风 66 香风 103 狂风 38凉风 43 斜风 145 风雨 431

《全宋词》共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余首。据笔者统计,在《全宋词》中,大约共有8241首词作中出现“风”意象,涉及810位作家,其中涉及“风”意象词作超过75篇的作家22位。现取这22位作家制成下表:

作家 总词作数量 风意象词数量 比例 作家 总词作数量 风意象词数量 比例辛弃疾 629 252 约40% 吴文英 341 201 约59%陈允平 209 139 约67% 刘辰翁 354 139 约39%张炎 302 136 约45% 赵长卿 339 134 约40%贺铸 281 125 约44% 苏轼 362 114 约31%周密 153 103 约69% 欧阳修 264 99 约37%张孝祥 226 96 约42% 吴潜 256 91 约36%朱敦儒 246 90 约37% 王之道 186 86 约46%周邦彦 188 83 约44% 晏几道 261 82 约31%赵师侠 154 81 约53% 毛滂 204 80 约31%曹勋 185 80 约43% 魏了翁 186 76 约40%李曾伯 201 76 约37% 向子176 75 约42%

上表是按照这些词人涉及风意象的词作数量进行排列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根据数量来看,排名靠前的词人是辛弃疾、吴文英、陈允平、刘辰翁、张炎、赵长卿、贺铸、苏轼、周密、欧阳修。在这十位词人中,南宋词人的数量远远多于北宋词人的数量,这就表明:在南渡前,宋词中涉及“风”意象的次数远远没有南渡后的频繁。如果单纯以“风”意象的出现次数为标准来给宋词划分发展阶段,那么大致可以分为南渡前与南渡后两个阶段。在这两个时期,无论是“风”出现的次数还是内涵都产生了一些改变。

二、“风”意象内涵的纵向对比

宋王朝(960—1279)共历十八位皇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是唯一一个两度倾覆全都由于外患而非内乱的王朝。宋朝的特殊之处由此显现出来,整个宋王朝以靖康之耻为界,分为两宋。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攻宋,后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从此,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影响了词人的创作,在南渡以后,词人创作中“风”意象的次数与内涵都发生了转变,如果单纯以“风”意象的出现次数为标准来给宋词划分发展阶段,那么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为了便于比较北宋与南宋的词作中“风”意象的具体差别,现在根据涉及“风”意象词作数量排名分别选取北宋和南宋词人各一位进行比较。

(一)北宋时期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贺铸总词作数量281首,其中涉及“风”意象的词作数量约为125首,现将其词作中所涉及“风”意象统计如下:“春风”17次,“东风”14 次,“秋风”10 次,“西风”9 次,“轻风”9 次,“细风”5次,“微风”4 次,“风露”2 次,“香风”1 次,“风雨”1 次,“风”1次,“风”56次。从贺铸词作中所涉及的“风”意象的种类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此时词人笔下多为和暖的“风”,诸如“春风”“东风”“薰风”,或者是轻柔和谐的“风”,诸如“和风”“轻风”“微风”,很少会出现携带破坏性的风。也就是在此时,词人笔下的“风”意象还没有涉及太多的哀愁、伤感与凄凉。北宋时期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在此期间儒学复兴,科技发展,经济文化一片繁荣景象。北宋初期,民众休养生息,朝廷重文轻武,文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可以说是惬意的。因而此时词作中的“风”往往都是在歌颂国泰民安生活富足,偶有些许闲愁、闺思与别情。这一时期的“风”意象大都还是着眼于眼前的生活是富足或贫困,眼前的场景是欢聚或别离,眼前的遭遇是幸运或不幸。此时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给了词人们一个很安逸舒适的环境,因而此刻的“风”,再多的愁或悲也很少涉及国仇家恨,仅仅是一些个人情怀的抒发,简单并且直率。

(二)南宋时期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辛弃疾一生都以上阵杀敌,恢复中原为志,但是他屡遭排挤,最终壮志未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将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托于词作之中。辛弃疾总词作数量为629首,其中涉及“风”意象的词作数量约为252首,现将其词作中涉及“风”意象的统计如下:“西风”43 次,“东风”28 次,“春风”29 次,“轻风”7 次,“秋风”7 次,“晚风”5 次,“斜风”4 次,“薰风”4 次,“和风”2次,“微风”2 次,“急风”2 次,“南风”1 次,“好风”1 次,“悲风”1 次,“北风”1 次,“金风”1 次,“风雨”49 次,“风露”6次,“风雪”1次,单字“风”58次。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此时词作中所涉及的“风”意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越了北宋时期“风”意象的使用状况。各类“风”意象的使用频率上似乎出现了一种均衡的状态,诸如“晚风”“南风”“薰风”等出现频率相差不多。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风雨”意象的频繁使用与出现,这一点在辛弃疾的词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风与其他天气状况组合而形成的意象频繁出现,使得“风”意象更多成为一种不安定的环境烘托。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朝政腐败糜烂,以致最终灭亡。南宋是北宋的延续,经济文化发展并没有因为国土切割而停滞,而是持续发展,但朝政一如既往腐败,朝廷依旧重文轻武。在这样的情况下,诸多文人是怀着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的,但几乎都没有实现的机会。此刻词人笔下的“风”意象大都是沉重的,融入了很深刻的爱国情怀与信念。这一时期的“风”意象,往往会从眼前之景延伸开去,至遥远的汴京、曾经繁华的都城、失去的国土以及遥远的故乡。南渡之后,许多词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此刻的“风”更多融入了词人的寂寥凄凉之感,也有营造并不和善的大环境的意味在其中。相对于北宋时期的轻松和暖、富足安乐,单纯地侧重于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南宋时期的“风”意象承载了更多更深的愁绪,着眼于国家兴亡,情感复杂且热烈。

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词人以“风”之微妙来寄托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达到“表里相宜,斐然成章”的程度。“风”在宋词中被词人赋予了全新的情感体验和意义。词人以“风”之情态来寄托自己的感情与向往,或喜或悲,或相思或满足,或惆怅或达观……无论是现实世界存在的“风”,还是词人想象中的“风”,它们都在以一种独特动人的方式表达时代的声音。

猜你喜欢

词作宋词辛弃疾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