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师中国画专业线性素描课程教学
2018-07-23邓海林
邓海林
摘 要: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将素描作为绘画造型训练的重要课程,素描作为西方绘画科学的造型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线性造型和意象思维有所不同,如何在素描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的绘画特性,并依据高师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与国画课程要求对素描课程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适合中国画教学的素描教学形式与方法,是高师美术教育亟待决绝的问题。
关键词:线性素描;十八描;浮雕式造型;工笔
1 线性素描的分类与教学情况
全因素素描、结构素描、线性素描是高校素描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方法和重要造型手法,与西方素描注重物体光影和体量感不同,国画教学中的素描注重线条的质感与造型的主观性,并根据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的不同手法,在借鉴素描的表现手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造型手法:分别为中国传统白描形式的线性素描和“浮雕式造型”的线性素描。
1.1 中国传统白描形式的工笔线性素描
中国传统白描形式的线性素描也被称为工笔性素描,是以传统中国画的人物线性造型手法结合素描画法的艺术形式,借鉴传统的“十八描”,即铁线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枣核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柳叶描、竹叶描、混描、撅头钉描、枯柴描、蚯蚓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曹衣描、折芦描。十八描按照不同的特点和运笔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别:一是游丝描类,这类描法多用中锋,行笔较慢,力度均匀,变化较少。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二是柳叶描类,这类描法可以中侧并用,行笔较快,变化较大。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三是减笔描类,这类描法多用侧锋甚至是用到逆锋,行笔快,与纸面压擦力大,由线到面的变化大。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
“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白描的经典技法,在绘画的时候兼顾了表达画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物像的质感、形态特征的功能。例如在传世摹本《送子天王图》中,可见吴道子的线描特色,在画中运用极富特色的轻重、节奏与粗细的线条变化,表达了人物、鬼神、瑞兽的生动情态,衣纹的褶皱和布料的厚薄似乎能够随手触碰,用具有动感与生命力的线条和物像造型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渲染了激烈紧张又平和相处的艺术气氛。由此可见“吴家样”独特的线描艺术,粗细适度,顿挫自然,随心流畅,极富艺术感染力。
在工笔人物画的基础课程中,运用素描手法结合“十八描”等线性造型手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完全摆脱光影的影响,能够熟练运用线条,准确、生动、流畅地表达对象,在线条组织和结构理解上面下功夫,从而充分地表现人物特征和物象质感,人物形神兼备,使作品具有清新、雅致的画面效果。
工笔线性素描与书法密切相关,“书画同源”要求学生对书法有一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在线描绘画中能够体会到书法用笔的技法,線条有起笔、运笔、收笔,线性能够中侧并用,一波三折,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基本达到书写性绘画的要求,这是训练学生对精致而丰富的线条运用与把握的基本要求。
1.2 “浮雕式造型”的线性素描
浮雕,是在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者雕刻出凹凸起伏的形象,被表现对象的长宽比例和尺寸不变,厚度比例和尺寸压缩,兼具圆雕和绘画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这种造型手法的空间形态既有绘画的二维虚拟空间又具有三维实体空间的压缩视觉成像效果,运用体积压缩的办法来处理物像的厚度,运用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而在视觉上特别重视造型的边线处理和厚度的空间线条穿插与重叠关系,这样的造型原理运用于素描绘画中展现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达·芬奇说过:“浮雕的感觉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绘画的灵魂”。“浮雕式造型”一词的内容在文艺复兴时期便有所提及,文艺复兴三杰的素描便是用线条的排列与组合来表现物体的结构与形体﹔同一时期的画家荷尔拜因的作品减弱了体量感的表现,更多地关注线条的变化﹔19世纪法国重要画家安格尔的素描作品,线条自由灵动、圆润唯美,以轻松的速写式绘画手法表达了古典韵味﹔尼古拉·费欣用极富感情和用笔的线条和笔趣加以结构的理解和人物肤色的表现,绘画出具有东方审美韵味的人物肖像画。19世纪末20世纪初,徐悲鸿将西方素描引进中国,借此来改良中国画。经过蒋兆和,方增先等国画大师的改革与实践,开创了一套“以线描为形式,以结构为实质的人物画专业素描”教学体系,简称为“结构素描”。20世纪90年代,唐勇力提出了“线性素描”的概念,提出把中国画的线与西方素描的体面相结合,以感性的线条结合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现物像,其本质是线条的表现力,加以色调表达,以中国画“尽精微,至广大”的美学思想更加深入、细致地刻画物像。[1]
“浮雕式造型”的线性素描与中国传统白描形式的工笔线性素描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更加倾向于简洁凝练又不失一定的体块结构和光影、色块之美,后者更加倾向于造型的严谨、线条的提炼和书法用笔。因此,前者更加适合于中国画意笔专业的基础课程,后者可以专门为工笔专业设置的素描课程。
2 高师线性素描教学实践反思
2.1 课程内容改革
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在校生,多是经过明暗、光影调子的素描训练以及水粉、水彩的西画学习而走上绘画道路,中国传统绘画接触较少,而且大部分没有学习和绘制中国画的经验。高师美术基础课一般是以明暗调子素描学习为主,不利于中国画基础教学,所以,在进入中国画专业学习的时候,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线性素描课程,也需要有中国传统白描临摹练习和书法学习,并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理解与审美教育。如明清家具、木雕、敦煌壁画等与之相关的线形艺术,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中国特色的线性理念和造型手法,加强民族美术熏陶。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艺术欣赏与美术史等绘画理论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绘画技巧同时明白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能够解释绘画美感与历史渊源,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2 师资配备专业化
高师美术教育的线性素描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非国画专业教师,授课内容往往依据西方光影素描训练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对线描素描研究甚少,或不能依据国画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导致高师中国画专业的线性素描课程教学不够有针对性,影响后续的专业学习。而且,中西绘画在绘画技巧与文化内涵上差异较大,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会造成艺术形式的不同。因此,担任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的教师,必须了解线性素描的特征和内涵,并对此有深入研究和绘画实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确保教学内容对国画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2.3 线性素描的训练方法
首先在观察方法的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线性造型的美感和自然的规律,正如书法有借用自然物像的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绵里裹针来评论书法线条审美品格,线性造型观察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形成。线性素描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如何使学生减弱甚至消除光影因素,线性素描不同于全因素素描,对形体的观察不是被动地摄入,而是主动地感受与理解,经过大胆地提炼,学习观察物体结构与外形所形成的空间与穿插、疏密关系,从而达到线性造型的目的。
其次是表现技法上加强线性素描练习,强化线条的造型功能,努力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在绘画作品中有所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吸收西方绘画中以线为主的绘画形式与手法,大胆抛弃光影调子素描方法,注重物体结构的和线条的表现,在理解的本质上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深浅、方圆结合中国画用笔的中锋、侧锋、藏头收尾、行笔平稳、中实、快、慢、顺、逆、顿、挫、擅 、扭、拧、翻转、连断等运笔方法来绘画线性素描。
最后是线性素描的中国民族性审美特性的培养。中国画的书法用笔和平面性,是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等艺术特色和评价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性,在实践教学中必然与这些人文素养教育密不可分,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审美品位才能促进中国画基础教学的良性发展。
3 结语
线性素描兼容中西方绘画技巧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近现代中国学者对中国画教学不断探索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高校线性素描课程的实践与改革将为学生建立线性观察能力、提高线性造型能力、培养意象思维与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献:
[1] 唐勇力.中国画基础素描教育研究:线性、线性素描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美术,2010.
[2] 唐勇力.学院30年——教学·创作·研究[J].美术观察,2012.
[3] 方增先.中国人物画的造型问题[J].美术丛刊,1979(7).
[4] 陈川.线性素描“浮雕式造型”的词源[J].美术界,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