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8-07-23张金龙孙倩
张金龙 孙倩
摘 要:在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移动设备成为连接世界的中心,个体智慧的延伸,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多种自主学习的软件、APP、网络课堂等运用而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路径,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和效率的提升。但同时网络学习又是碎片式的,与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不同,互联网将信息和知识连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然后整合成自己的资料库。[1]本研究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以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开设的专业园林植物造景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究该类课程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期为该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植物造景;教学模式
1 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高职院校的环艺专业中,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景观设计方向的核心要素,基于学校的定位,该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突出实践性。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各类植物(如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的识别要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能够在不同类型的项目设计中,根据地域特色、设计主题、意境营造、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配置。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研究大量的设计实例,了解古今中外的设计特色和方法,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园林植物造景的方法并能够合理地运用,就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课时安排等,结合移动互联网有效地组织并展开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技能,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1.1 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艺专业的专科生,一般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承接大一学习的设计理论知识,也为下面的设计实训做了铺垫。相比较其他的高职院校同类课程,在课时安排上略有不同,在32 ~ 56课时之间,一般以40课时居多。课程包括案例分析(理论)和项目实训(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案例分析 12 学时,项目实训28 学时。案例分析包括國内外经典案例的景观空间和文化属性分析、种植设计技法等几个方面。项目实训主要着重1∶100及1∶500比例小的中小尺度景观设计训练,对学生来说也较容易把控。
1.2 园林植物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园林专业的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传统教学模式僵化。高职类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要偏向实践和技能方面。然而环艺专业的植物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偏向理论,甚至有些学校管理上比较严格,实践课程手续繁多,把走出课堂和“玩”画上等号,喜欢闭门造车,与企业合作也不够紧密,既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内容涵盖面广和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园林植物造景课程实践能力很强,要求学生根据地域环境特点和空间特性,选择适宜的植物合理地造景,掌握植物的配置形式和要点。但由于受到季节变化、学时安排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一定的限制。
(2)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着PPT“照本宣科”,重点的部分板书、插播视频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根于以往教学效果出现的问题有:植物品种太多,无地域针对性,容易出现记忆混淆;图片和实物相差较大,难以分辨;在具体的实践的造景上,往往无从下手等等。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是教学整体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让学生更真实有效地学习植物识别和分类、植物配置方法和形式等,本课程利用多场所、多途径的教学手段,通过植物实地考察、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和网站、APP、微信群和公众号等系统平台,采用现场教学、讨论教学、反馈教学等方法结合翻转课堂进行教学。[2]
2 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园林植物造景课程分为案例分析(理论)和项目实训(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以案例讲解为主,在有限的课时内把优秀的案例都讲解一遍显然不现实。身处网络飞速发达的今天,在网上搜索会有成千上万的案例立即呈现在眼前,五花八门。如何搜索、如何分辨、如何挑选、如何借鉴等一系列的疑问是学生经常碰到的。网络时代有句名言“今天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中,却因为缺少知识而饥渴”。[1]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非常有必要。
2.1 以移动互联网位核心的教学设计,可以拓展知识储备和学习的边界
园林植物造景课程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相关优秀案例,并有选择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借鉴,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案例尤其是古典园林,大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甚至去过,但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主要停留在游客的角度去观赏,对具体的意境营造、花木配置、植物寓意等方面比较欠缺。对国外的一些经典园林和前沿的案例知识储备和视野也较窄,设计思路不开阔。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介绍有限的优秀案例,这些并不能涵盖某一类的优秀案例,典型不具备共性,因此,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优秀案例资源共享和学习要点,学生通过课后主动学习,避免了大海捞针,激发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构建个性化的智慧网络,有效地拓展的了知识储备和学习的边界。
2.2 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并有力补充教学内容
在植物造景课程中,学生首先要掌握对植物的认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户外调研。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要求对植物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在实践中根据植物的树干、叶子、花果等一一识别,内容非常庞大。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天气和季节的影响;场地植物种类有限或植物在教材中找不到;知识量大,拍照做笔记相对困难;记忆出现混淆等等,学生想要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相对烦琐和困难。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图像识别技能也越来越先进。手机成为课堂打不退的“第三者”,如何把手机转换为学习工具,下面通过对三款植物智能识别软件比较,体验植物学习的便捷和高效性。
通过以上三种植物APP发现,无论是页面设计还是内容编排,都条理清晰方便操作,拍张照片即可识别植物,在“玩”中学习,延伸课堂教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师生互动和及时教学反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3]
鉴于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园林植物造景课程依托移动互联网,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微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交流的通信工具,更是学习交流的平台。很多著名的景观公司都有自己微信平台,及时上传最近的设计项目和研究成果,也是学习的拓宽视野的重要窗口。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案例资源,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课堂上羞于表达的,可通过平台随时混动,通过反馈有利于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3 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实践的组织实施
3.1 理论认知阶段
学生若想学好园林植物造景这门课程,首要任务是加强植物的识辨能力。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如PPT课件、植物讲解视频、录制微课等,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植物群落、配置形式等。面对大量的植物名称、特性的識记,有时候会觉得枯燥和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可选取真实的或学生熟悉的场景,如苏州园林的某一个著名景点或学校某一块绿地,通过各种尺度的拍摄(景点全景、植物小群落、单株植物的形态、叶子、花果等),从宏观到微观,让学生大胆猜测植物的名称。困难的课通过手机APP拍照或扫一扫,会立即呈现植物的介绍,融入其中或自己动手远比当一个旁听者更印象深刻。
3.2 考察调研及草图表达阶段
考察调研是园林植物造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了解并掌握植物知识必须融入具体的环境中,感受植物营造的意境。在考察调研之前,教师拟定考察地点,讲解考察的要求。将常见植物的名称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发到微信平台。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方式不限(如拍摄微视频或照片、制作PPT、测量等),根据调研分析,勾画草图表达植物配置的形式和对植物造景的思考,草图是能够最快速最直接表达设计师初步想法的重要方式。最终进行小组考察成果汇报。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形式,加强知识的学习和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对作业进行修改整合,对植物的配置有更深的了解。
3.3 设计实训阶段
设计实训阶段是方案的形成与完善环节,也是整个课程的难点所在。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及整个方案的把控能力等。在此环节中,应充分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展课堂及课后教学,如网络公开课、行业交流网站、相关企业微信公众号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分析优秀作品、经典案例等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意,培养设计思维,优化方案设计。
4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实践,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课程教学的成效。将教学任务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对整个课程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结合相关的APP和各种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终端设备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课堂打发时间的“玩具”。将学生作品提供到网络平台,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相互借鉴和学习,与教师随时沟通及时反馈,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高效、便捷的课堂和课后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教学体制,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扎实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0-34.
[2] 叶海跃,孟小华.高职园林植物识别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25(3):53-55.
[3] 冀海玲.高职景观植物配置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17(1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