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任务

2018-07-23刘春艳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走出去中华文化

刘春艳

摘 要:艺术院校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培养艺术人才、传递、更新、创造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又是艺术类院校改革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大连艺术学院作为艺术院校中的践行者,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教学交流合作、培养艺术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在中华文化推广中的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担负着一定的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艺术院校;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和任务

1 “把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

1.1 “把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它分为两种内涵:一是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使世界各国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坚定方针。“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是中国的需要、世界的需要。

1.2 艺术院校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新使命的第一线

艺术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富有特色、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地位独特的艺术类高校,不仅应该使师生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学习多元素的艺术文化,还要关怀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和传播,汲取其他文明中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文化使者”,架设双向交流沟通的艺术之桥,打开相互展示之窗和相互借鉴之门。艺术类高校站在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新使命的第一线,而高校学生则是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新使命的生力军。

2 适应时代新要求,不断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新任务

2.1 明确大连艺术学院办学理念和目标,总结学校实践传统和办学特色

大连艺术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以艺术类为主的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民办大学。成立以来,学院一直致力于中西艺术交流、开展多种国际性的展览和演出。秉承中华优秀传统,吸纳世界文明精粹,凝练“既承继传统、又面向未来”和“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使学校成为培养高素质艺术性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成为艺术研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早在2001年,学院与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共同创办了以著名意大利文学家吕同六教授为主任,利玛窦与汤若望的研究学者阮振铭教授为常务副主任的中国首个意大利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并在当年联合主办首届《中国大连.意大利文化周》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恰逢汤若望诞辰420周年,由德国驻华大使、大连市政府、大连艺术学院联袂推出展示中德历史文化交流与文化活动。活动包括“汤若望与中国”论坛、清唱剧“汤若望”首演及其在德国五市的巡演。中德两国著名学者和专家,通过对17世纪中德文化交流使者汤若望的研究,探讨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教学交流合作,2005年由董事长王贤俊教授带队的学院“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团”,应邀赴美和意大利6个城市进行演出。2011年6月初,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学院精师民族室内乐团,参加了在白俄罗斯举辦的国际民族音乐节,并获得四项金奖。大连艺术学院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上,在汲取中外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地建设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大学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双重文化使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跃升贡献力量。

2.2 大连艺术学院一直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大连艺术学院的改革创新发展一直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办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国家发展战略同行,从自身艺术类学科专业特点出发,以自己的表达与行为方式,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对此,大连艺术学院2017年推出的大型实践性剧目《丝路·青春》,便是该校主创人员根据当今国家政治形势和艺术类高校特点,在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优势,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基础上,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艺术人才的培养进行一体化综合思考,以自己的方式配合、适应、支持国家发展战略。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展,中国与沿途国家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而艺术院校以其艺术作品形式将中华文化走出去,反映这种文化交往的需要。立足于国际视野,以沟通、合作等新理念为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提供新机遇与挑战。

2.3 大连艺术学院继续加大多学科交流建设、联合的力度

文化和艺术都是多元的,要做到传承和创新,不能拘泥于仅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更应该兼容并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优秀元素。打造国内最高水平的精品文化项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履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能。作为一所年轻的艺术院校,大连艺术学院在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立足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艺术的多元化学科、多专业、多部门联合创作艺术精品,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丝路·青春》是由大连艺术学院董事长王贤俊担任总策划、总编剧、总导演,师生历时一年,倾情推出的品牌剧目和实践教学力作。《丝路·青春》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多学科建设的综合性特点。首先,从该剧目整体课程项目的设计来看,该剧目是以舞台为课堂,以创作、排练、演出为途径,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堂与舞台链接、排练与实训一体、教学与科研并重、多专业综合实践,整个的教学构思及模式充满了创新的音符;其次,从教学过程角度去考察这一剧目,无论是音乐表演、舞美设计,还是服装造型、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都是优中选优,从而为相关艺术专业教学提供了经典范例,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从各科目相互配合来看,包括构思立意、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蹈设计、舞蹈排演、舞台主持、灯光音响、LED 制作、录音录像、市场营销等,几乎涵盖了学院所有的学科专业,正是大家的鼎力合作,不同专业、不同艺术门类相互交叉、合作共荣。直接参加《丝路·青春》演出师生有七百多人,间接参加的达三千多人,撷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元素,将本民族的中华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以艺术表演的形式予以精彩呈现,才有了《丝路·青春》的精彩演出。此次的大型艺术实践教学,既体现了现代艺术教育的规律,也体现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应该成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2.4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教师提供国际化的学习机会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院发展”是大艺的办学理念,“明德、精艺、崇实、尚美”的校训是大艺人的人生信条。大连艺术学院紧紧抓住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打造优势、创新发展,把学院建成党和人民放心、家长满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民办艺术院校。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大连艺术学院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以此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国际化是双向的,并非单向,学院不仅把教师、学生和项目送出去,还创造条件将外国高校的教师、学生和项目引进来,以此增加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机会和“送出去”的数量。对教师的国际化能力进行提升,科研能力培训,都是为了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新型教师团队,为培养国际化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大连艺术学院每学期的教学实践周,艺术设计系都会成立若干个项目小组,邀请国外知名的设计师和中国师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在小学期或寒暑假,学院积极和国外进行高校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化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际的能力。使他们承担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貢献。

3 结语

艺术是人心的凝聚,是历史的凝结,是国家民族理想信念的集中展现。大连艺术学院站在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新使命的第一线,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任务背景之下,积极面对、拓展思路、提出对策,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努力成为我国的艺术教育真正的国际一流高校,培养一流的国际化艺术人才,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华文化,树立民族自信作出更多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淑妍.高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与任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02(001).

[2] 李源.试论高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知与行,2017(4).

[3] 赵宗锋.外语类高校的新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J].北京教育,2010(12).

[4] 刘国辉.“一带一路”视阈下艺术类院校的价值担当——以大连艺术学院舞台剧《丝路·青春》为例[J].世纪桥,2018(2).

[5] 李婧.浅析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J].高教高职研究,2011(52).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走出去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