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城公社竹屋的设计之美

2018-07-23张佳琪周小儒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自然

张佳琪 周小儒

摘 要:坐落于长城脚下的竹屋宁静致远,绵延不绝,如同波浪起伏的山脊。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师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其设计师将古典与现代风格融合在建筑设计中,旨在使建筑与自然关系相适应。试图在设计中使建筑消失,加深建筑与自然的沟通和互动。宁静清幽的竹屋仿佛在自然中生长,深深扎根于長脚下。竹屋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师法自然”和“刚柔并济”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竹屋;自然;设计之美

1 竹屋的设计分析

长城脚下的公社在美丽的山谷之中,由12位杰出的亚洲建筑师设计和建造,它是中国第一个被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建筑艺术推广奖的建筑作品。参加展览的模型由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集保存。

竹屋由日本设计师隈研吾设计和建造,他主张“让建筑物消失”,“将自然融合文化放大”。以“自然融合文化”作为主体。他在设计中十分注重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建筑大师赖特曾说过:“有机建筑是一座天然建筑”,这一观点表明了赖特对自然的尊重,建筑应是一个适应其所在环境的建筑,建筑物应该是基于环境的产物其建立在自然环境中,并且应试图融入环境并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有机建筑理论主张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像它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一样。隈研吾在设计中遵循了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其设计的竹屋依地貌而建,充分利用地形,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竹屋群山环绕蓝天包裹着竹屋好似镶嵌于蓝天白云间的宝石,构成的画面禅意中带着诗意,美不胜收。恰似诗人王维所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的环境氛围,竹屋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巧妙搭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道:“合度,和谐,时中。”

2 竹屋的造型之美

竹屋坐落在山野间,“青山合拱,竹树环合”。设计师隈研吾效法竹林七贤,在竹林中找到了设计的灵感。竹子一般用于室内装饰,很少会被当作支撑建筑物的柱子,但设计师认为若只是把竹子当作与大地断了缘的装饰,那么,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纤细又灵活的物性本质就消失了,也不会感动人的。于是设计师将竹子作为模型,在里面注入混凝土,使其竹屋在外观造型上展现了强中有柔的物性本和居于自然的效果。竹屋的外观由细长的竹子和巨大的落地窗组成,在竹林和玻璃的反射之后,阳光像钻石一样闪耀。变化无穷的排列的竹墙还可以充当幕帘,在夜晚电点灯时,如同中国传统灯笼。竹屋屋顶,如同起伏的山脉,绵延排列此起彼伏。设计师希望通过起伏的屋顶,在人们俯瞰时可以感受到大地的脉搏,感受大自然赋予设计的神奇力量。

竹屋内部有两个部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所有内容都在一个完整的屋檐下统一,这一趋势又以完整的竹制天花板为亮点。钢结构的实体墙很好地将私密空间和交流空间两部分隔开。而遍布在整个建筑物中的竹篱笆实际上将整体空间划分成了不同的空间。客厅的一面墙由鸭绒垫做成,将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远远隔在墙外。[1]屋内有两条板岩桥,其中一条通往“茶室”,另一条则通往餐厅和通往下方客房的走廊。设计感十足的竹排墙隔出的“茶室”是竹屋的点睛之笔,从入口进来,下几阶楼梯便可进入,这间茶室处于一个玻璃顶的三合水院的中心。 通过石板桥联系了餐厅和走廊[1]。茶室的六个连续的界面通过滑轨可以完全封闭形成一个竹笼,仅有的家具玻璃茶几也几乎消失于无形,整体茶室极具禅意。

在内部装饰上,竹屋室内融入了许多装饰元素,小乱石、竹子、水、软装饰品以及竹的衍生品——竹纤维蒲团。隈研吾用这些东方元素塑造了日式禅意的居住环境,又加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在现代生活环境中融入了淳朴自然的元素。

3 竹屋的材料之美

在选材的早期阶段,隈研吾首先考虑到的是中国和日本在历史文化上有相通之处,都喜好竹文化,竹自然成了最佳选择。自古有诗句“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展现了对隐居竹林的热爱。而居于竹屋,人们便可在错落有致的竹林间观赏落日的美景,感受竹中窥落日的美好意境。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竹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独特的中国竹文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诗人苏轼也将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华载体,可见大家对竹的喜好。竹屋的用材之美在于选择竹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竹子高大挺拔,以竹为原材料的房屋,相较于钢筋水泥,更为环保健康,贴近自然。设计师可以根据竹子的密度和直径提供各种不同的造型方案和空间划分方案。为了能充分利用竹子的这些特性,竹屋在建造时设计了排列的竹墙造型,竹墙的设计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4 美学内涵之美

(1)“竹文化”之美。自古诸多文人墨客,把竹子赋予高雅纯洁刚直的品行。他们 隐居竹屋,弹琴吟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竹屋将竹材料应用于建筑中,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中国竹文化,给人们营造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景致。竹屋建筑依照地势建造,与周边山水融合为一体;竹墙的排列高低起伏,富有秩序之美。看似相似的竹墙,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美学韵律。

(2)“禅文化”之美。“禅”是一种修行方式,“禅文化”是一种静的修行,其应用于设计中,注重对气韵的渲染与描摹。禅宗与生活一体化结合,竹与光影的配合,使整体空间充满江南水乡的独特气韵,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的竹墙所产生的交错光影效果,使整个竹屋既有封闭的空间,又有开放和连接的空间。光影效果使空间与外界产生互动共鸣,描绘了气韵生动的美学画面。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在中国大部分设计师只追求外观的设计往往只得其形,不得其身。竹屋根据地形设计,充分利用地形,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将竹材,美景,光影融于一身,从竹屋设计中我们能感受到现代与传统的紧密融合,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展现了“归于自然”“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道教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DB/OL].豆丁建筑,jz.docin.com.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